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考察,主要探讨楚国易学中的一些专题性问题。首先,楚国易学的传入和流传问题。根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汉书·儒林传》记载的自孔子开始的传易系统,尽管前人对此有很多的争议,然而它们都提到了楚人馯臂子弓,因此易学之传入楚国,看来馯臂子弓是关键的人物。对轩臂子弓,前人也是众说纷纭,集中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馯臂子弓和《苟子》中的子弓是否同一个人;二、子弓是否就是仲弓;三、子弓是否就是朱张。本文经过分析论证,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认为轩臂子弓就是《苟子》中提到而非常尊崇的子弓,子弓并不是仲弓,也应该不是朱张,但有待考证。对易学在楚国流传的情况,一是根据传世文献的相关记载,通过这些记载,我们认为春秋时期楚国已经开始流行龟卜,战国时期《易》成为楚人经常引用的经典,蓍筮也开始普遍地使用。二是根据出土文献来看,楚地出土的易学文献,与中原易学并无实质的区别。三是认为荀子对易学在楚国的流传起了很大的作用。有关楚国的卜筮及其与中原易学的关系,本人总结了目前关于楚国卜筮研究的相关成果,认为楚国有其原始的占卜方法,同时也接受了自中原传入的龟卜和蓍筮。老子、庄子、屈原的易学思想,代表了楚国易学的最高水平,楚地出土的易学文献,如上博简《周易》、王家台秦简《归藏》、阜阳汉简《周易》、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等,反映了易学研究中的共同问题,如先秦《周易》的文本形态,《归藏》易的原始面貌,战国时期卦画形式的演变,以及《周易》筮法的演变趋势,和中原易学是一脉相承的。对于出土材料中的易卦符号,本人认为都不是数字卦。数字卦所谓的集中说是不存在的。不是以时代划分所谓数字卦和符号卦,而应该是区别经文与实际占筮,在经文中就是卦画,在实际占筮中就是四象符号。而出土材料中两组并列的卦画,本文认为可能是两次占筮的结果。有关上博简《周易》,本人考察了其文本形态,其有经无传,本文认为是先秦时期常见的文本形态。其卦画,证明了数字卦的观点是错误的。其特殊符号,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濮茅左先生认为是代表阴阳消长的符号,李尚信先生认为是表示阴阳和合的符号,本人认为实际验证都很难自圆其说。本文的观点是这些特殊符号就是分卷符号,当然分卷也有一定的原则,仍然要考虑某些卦的权重及相互之间的错综关系。这些特殊符号还有可能是出于占筮的目的而设计的。对上博简《周易》的文字考释,本人介绍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同时对部分文字考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