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筝作为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在数千年来的民族文化交融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民族文化的古筝艺术,遍布了华夏大地。从古筝作品的发展来看,古筝作品的发展体现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文化精髓。古筝作品的传承与发展在经过历朝历代的更替,由于受人文、地域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格传统流派。如在当代流传较为广泛的流派有“河南筝派”、“浙江筝派”、“山东筝派”、“客家筝派”、“潮州筝派”、“内蒙筝派”等。各传统流派的代表性古筝作品如:河南筝曲《苏武思乡》、《陈杏园和番》、《陈杏园落院》、《寒鹊争梅》、《打秋千》等作品;山东筝曲《鸿雁捎书》、《莺转黄鹂》、《文姬思汉》、《隐公自叹》、《鸿雁夜啼》等作品;潮州筝曲《粉红莲》、《寒鸦戏水》、《凤求凰》、《血溅海棠花》、《锦上添花》等作品;客家筝曲《出水莲》、《翡翠登潭》、《蕉窗夜雨》、《单点头乱插花》、《雪雁南飞》等作品;浙江筝曲《月儿高》、《灯月交辉》、《四合如意》、《海青拿鹤》、《普庵咒》等作品;陕西筝派《五云登空》、《梅花引》、《换娇娘》、《小小船》等作品;内蒙筝曲《摇摆的阿斯尔》、《阿都沁阿斯尔》、《巴布尔阿斯尔》、《吉尔本阿其》、《古力查干奥斯尔》等作品。这些流派的古筝作品代表了早期古筝流派音乐作品在创作领域上的成熟。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民族音乐文化走向了专业音乐教育的艺术殿堂,使得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迈向了新的台阶,大批优秀古筝演奏家与大量的优秀古筝作品相继涌现出来。由老一辈古筝演奏家创作的《纺织忙》、《庆丰年》、《闹元宵》等优秀的古筝作品为之后作曲家深入古筝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世纪60—70年代,大批以现实生活和民族音乐文化为创作题材的原创作品或改编作品相继问世,如《战台风》、《幸福渠》、《英雄们大战大渡河》等,这一类型的古筝作品不仅打破了传统古筝的演奏技巧,而且提升了古筝作品的创作技法,为后来古筝作品的创作提供了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大批的古筝演奏家结合现代作曲技法创作了大量的古筝作品,大批专业作曲家投入到古筝作品的创作领域中,使得这一时期的古筝作品数量空前增多,其意义和影响及其深渊。如:周延甲先生创作的《秦桑曲》,不仅继承和发扬了陕西秦筝流派的演奏艺术传统,并且开创了陕西筝派的古筝作品创作的新时期。由李玫、周吉、邵光琛三人共同创作完成了具有新疆风格特色的民族题材具有木卡姆元素的古筝作品《木卡姆散序与舞曲》,这一作品的问世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古筝演奏方式,而且打破了传统古筝以五声音阶定弦的常规。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曹正先生听了李玫女士在“ART杯中国国际乐器古筝比赛”中演奏此曲时兴奋的赞誉道:“你的探索,开创了古筝的西域流派”。因此从古筝作品的流传与发展来看,古筝作品也就有深刻的理论研究意义和成果。古筝作品的发展不仅仅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创作领域进步的标志。就《木卡姆散序与舞曲》而言,这一作品的创作使得作曲家对于使用现代作曲技法结合古筝技巧创作的作品相对出现,古筝作品的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古筝传承人演奏家的创作。开创了作曲家向民族音乐创作发展的新趋势。通过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中看出,大多数的研究者都偏向于从古筝的流派风格特点、代表性曲目、和有关于古筝音乐风格演奏技巧方面的研究。关于新疆风格古筝音乐作品音乐分析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较少。目前笔者收集和整理到流传较广泛的,取材于新疆地区民族音乐文化、带有新疆风格音乐特点的古筝作品,分别是改编作品和创作作品《木卡姆散序与舞曲》、《伊利河畔》、《阿拉木·古丽巴拉》、《西域随想》、《箜篌引》、《西部主题畅想曲》。相关论文有:李君如《四首具有西域风格的古筝作品分析》、陈樱丹《创作筝曲的新疆风格特征及演奏技巧探析》、张俊艺《筝曲西部主题畅想曲的探究》、陆莎莎《王建民古筝作品中的音乐色彩分析》、孙怡《王建民的古筝作品研究》等,以上论文大多偏向于在演奏风格和演奏技巧方面的论述,对于新疆风格古筝作品创作技法的研究和音乐本体分析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收集到的五首新疆风格的古筝作品《木卡姆散序与舞曲》、《伊利河畔》、《阿拉木·古丽巴拉》、《西域随想》、《西部主题畅想曲》进行了音乐本体创作的分析研究。本文以笔者收集的五首新疆风格的古筝作品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新疆风格古筝作品的创作概况、旋律特点、音乐本体分析三方面做出了阐述。第一章以五首新疆音乐风格进行了简要论述,第二章以新疆音乐风格古筝作品的主要特点进行了论述,第三章以五首新疆音乐风格的古筝作品的音乐本体分析进行了论证。笔者通过对创作技法和理论的学习及探究,和多年来古筝演奏经验的总结为传播新疆风格的古筝音乐及其创作尽一份绵薄之力。希望通过此论文对后来新疆音乐风格的古筝作品创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创作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