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了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及生活质量状况;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将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一特殊群体,建立一种有效的、可行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个性化认知行为干预模式,为临床护理工作者应用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和内容:本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将120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按房间单双号分别纳入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再给予认知行为干预,认知行为干预内容包括认知干预、行为干预,由研究者进行干预指导,住院期间每天干预1次,每次15分钟,出院后每两周干预一次,采用现场、电话或短信的方式,每次3~5分钟,持续三个月,并记录随访内容。用SCL-90对患者入院当天、出院当天及出院一个月、三个月的心理状况进行评定,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WHOQoL-BREF中文版)及专用生活质量量表(EHP-5中文版)对患者入院当天及出院后三个月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从而对认知行为干预前后的心理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进行比较。所有研究数据均应用SPSS20.0进行分析,包括一般性描述性分析、t检验,χ2检验,非参数检验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干预组和对照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年龄、职业、劳动强度、运动强度、医疗费用支付方式、手术史、吸烟史、饮酒史、保健品应用情况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出院后,在后续药物辅助治疗方面,干预组和对照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N=120)与常模(N=1388)进行比较。在人际关系敏感度、抑郁、焦虑三个因子上得分均高于常模,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度、焦虑两个因子得分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抑郁方面得分与常模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躯体化因子上得分低于常模,但与常模无统计学差异(P>0.05)。入院时干预组与对照组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度、抑郁及焦虑四个因子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出院时两组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度、抑郁及焦虑四个因子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院后一个月两组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度及抑郁三个因子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焦虑因子得分是(0.94±0.68),对照组焦虑因子得分是(1.91±0.45),两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出院后三个月两组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度、抑郁、焦虑四个因子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两组分别与常模进行比较,干预组均达到常模水平,并且在抑郁因子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常模(P<0.001),对照组在躯体化、抑郁因子上与常模比较出现差异(P<0.05),其他两个因子与常模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3.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N=120)与常模(N=777)进行比较。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及环境领域得分均低于常模,其中在生理、心理及社会关系领域得分与常模有显著性差异(P<0.001);环境领域得分与常模无统计学差异(P>0.05)。入院时干预组与对照组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及环境领域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出院后三个月两组在生理和心理领域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在社会和环境领域无统计学差异(P>0.05)。入院时干预组与对照组在EHP-5各条目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出院后三个月两组在情绪状态、社会支持、自我形象、性生活、医学专业人员、治疗效果及不孕共七个条目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研究结论:1.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在人际关系、焦虑水平方面。2.认知行为干预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心理干预早期效果不明显,长期效果明显,尤其是焦虑、抑郁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3.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降低,尤其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领域。4.认知行为干预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生活质量的生理、心理方面作用明显,且心理领域达到常模以上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亦发现从情绪状态、社会支持、自我形象、性生活、不孕等多个方面改善生活质量。5.认知行为干预可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改善其心理状况,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