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现肿瘤特异性靶向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当前肿瘤诊疗研究中的热点。针对现有肿瘤靶向诊疗方法的不足,本论文用红细胞小体作为载体,构建了一个基于“Click”反应的肿瘤二次靶向体系。首先,构建装载叠氮胆碱的红细胞小体(AECho@RBC),肿瘤原位注射,通过肿瘤细胞自身新陈代谢实现肿瘤细胞表面的叠氮化衍生,然后构建装载吲哚菁绿、表面环炔化修饰的红细胞小体(ICG@DBCO-RBC),静脉注射到小鼠体内,通过叠氮与环炔间的“Click”反应实现载体对肿瘤的二次靶向,使ICG在肿瘤部位富集,结合活体成像技术和近红外光热治疗,达到肿瘤检测与治疗的目的。该体系具有肿瘤靶向特异性强,靶向速度快等优点,不仅可以程序性地将药物递送到肿瘤部位,提高肿瘤部位药物浓度,增强肿瘤杀伤效果,而且减小了药物对机体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红细胞膜载药体系的构建。借助Mini挤压器制备了红细胞小体(100nm),粒径均一,批次间的可重复性好。在此基础上,分别将乙基叠氮胆碱(AECho)和吲哚菁绿(ICG)装载到红细胞小体,并对装载有ICG的红细胞小体进行环炔化(DBCO)修饰。并通过电镜、动态光散射、共聚焦成像等对载体的性质进行了表征。2.细胞水平上考察了AECho@RBC对细胞的叠氮化能力和ICG@DBCO-RBC对细胞的二次靶向能力。以MCF-7细胞为对象考察相关实验的可行性,结果表明,AECho@RBC能够被细胞摄取,实现细胞膜磷脂叠氮化,并能通过ICG@DBCO-RBC对叠氮化的癌细胞进行二次靶向,在37°C条件下反应只需1 h,反应速度快且特异性强。3.在动物水平上评价了载药体系的特异靶向性,初步探索了其肿瘤治疗效果。组织切片染色结果表明,AECho@RBC能够实现活体内肿瘤细胞叠氮化。在此基础上,ICG@DBCO-RBC能够通过血液循环实现肿瘤的二次靶向。结果表明,在给药1 h后,ICG@DBCO-RBC就聚集于肿瘤部位,经近红外激光照射能达到较好的肿瘤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