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轨制"雇佣形式的广泛使用,在为组织带来成本下降和管理弹性的同时,随之而来很多负面结果。非正式员工的消极态度和行为通过产品和服务质量反映出来,损害了组织的市场形象,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本研究提出三类问题:我国国有企事业单位不同用工背景下,"双轨制"员工身份对工作表现有什么影响?"双轨制"员工身份对工作表现影响的机制是什么?身份意识对"双轨制"员工身份和工作表现的关系有什么影响?人们迫切希望通过了解"双轨制"员工身份对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影响,采取相应的人力资源实践对员工态度和行为进行改善。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身份理论,构建了"双轨制"员工身份影响工作表现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证检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得出主要结论:(1)"双轨制"员工身份对工作态度和行为存在影响,具体来说,非正式工相对于正式工,经济交换关系更高,社会交换关系更低,组织公民行为更少;(2)"双轨制"员工身份对工作行为的作用受其工作态度影响。具体来说,经济交换关系是员工身份和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的部分中介,社会交换关系是员工身份和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的部分中介,即身份通过员工和组织的交换关系影响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3)主观身份意识强化"双轨制"员工身份对其工作表现的影响。具体来说,身份意识越高,非正式工相比于正式工,经济交换关系越强,组织公民行为越少。"双轨制"员工身份对工作表现的影响研究的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1)"双轨制"员工身份对工作态度和行为影响研究得出的结论,深化了转型期我国"双轨制"用工在个体层面的研究,引导人们关注"双轨制"员工身份对个体工作表现的影响结果和过程;(2)"双轨制"员工身份对工作态度和行为影响研究得出的结论,丰富了国际研究成果。国外相似研究即标准/非标准雇佣员工的研究结论分歧较大,有的结论甚至相互矛盾。本研究揭示了非正式员工的身份对个体工作表现的消极影响,运用社会交换理论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3)身份意识的研究拓展了国际理论研究的领域。身份意识作为社会文化心理的构念,首次运用于雇佣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身份意识在"双轨制"员工身份影响工作表现具有调节作用,将引发人们探究社会文化心理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拓展员工组织关系的理论研究。研究结论对组织管理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首先,非正式工相对于正式工,经济交换关系更高,社会交换关系更低,组织公民行为更少。在非正式工使用越来越普及的今天,非正式工的高经济交换、低社会交换的工作态度和较少的组织公民行为,对组织管理是不利的。该结论对组织管理者进行核心员工和其他类型员工分类管理具有指导意义。具体来说,组织与核心员工建立更为长期的雇佣关系,甚至是永久雇佣。其次,身份意识强化客观身份影响。这个结论对我国国有事业单位用工制度并轨实践带来启示。我国是身份意识非常强烈的国家,高身份意识会对"双轨制"员工的心理和行为带来更为深刻影响。我国需要研究"双轨制"逐步合轨的合理性和可能性,逐步消除身份等级和特权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员工和组织关系过渡到完全由市场经济规律公平调节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