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的收集及动物实验,分析火针疗法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的疗效、动物模型脑内兴奋和/或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影响,探讨其分子机理。方法:本课题研究分为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研究两个方面:(1)临床研究纳入病例共70例,按轻度、中度、重度、3层,分层随机分为:火组35例,巴氯芬组35例,治疗过程中,病例脱落6例,剔除4例,最后病例完成收集60例。其中①火组30例,②巴氯芬组30例。干预手段:1基础药物所有入患者均按中风内科常规处理。进行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体温,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予阿司匹林,并使用脑细胞活化剂及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药物等。所有患者均做基本康复治疗(包括床边坐位平衡、良肢位的摆放、平衡训练、水平移动、主被动运动、站立床训练、作业疗法等)。2火针组以相应痉挛肌肉周围取穴。如肩髃、丘墟、足临泣、臑会、消泺、手三里、四渎、八邪上(掌骨缝间)、殷门、委中、足三里、阳陵泉。隔日一次,15次30天为一疗程。3巴氯芬组口服巴氯芬开始剂量5mg/次,TID,视病人反应逐渐增量,直到出现较理想的疗效,最大剂量80mg/d。30天后试验结束。(2)动物实验研究90只大鼠在造模前作适宜性饲养1周。所有大鼠随机分为4组:①正常组,②模型组,③火针组,④巴氯芬组。造模方法:除①正常组外,其它所有大鼠使用血管内拴线阻断法造模,具体造模方法在Ngaaswaa氏法基础上改良。干预手段:①正常组,②模型组空抓,不予任何处理。③火针组:火针相应痉挛肌肉附近治疗点。隔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④巴氯芬组:口服巴氯芬0.3mg/kg每天,分次服用,服用28天。结果:(1)火针能降低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诊疗标准评分。(2)火针能减低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MAS、CSI评分,提高FMA评分缓解痉挛状态。(3)火针能提高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大鼠模型协调能力,及其改善趋势。(4)火针能延长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大鼠模型患侧H反射潜伏期、降低H反射波幅。(5)火针降低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大鼠模型大鼠海马组织谷氨酸(Glu)含量,提高甘氨酸(Gly)含量。结论:(1)火针能缓解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痉挛状态;(2)血管内拴线阻断法,是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大鼠模型的有效造模方法;(3)火针能降低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大鼠模型大鼠海马组织谷氨酸(G1u)含量,提高甘氨酸(Gly)含量;提高其协调能力和改善趋势,延长其患侧H反射潜伏期、降低H反射波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