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昏迷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病因多样,包括:弥漫性脑功能损害、结构性损害以及癫痫持续状态。脑电图(EEG)监测能够直接反映皮层功能,是昏迷患者病情评估不可替代的检查方法。同时EEG表现也能提示临床预后。既往研究针对特定病因根据不同的EEG形式确立了分级系统,其中部分EEG级别预后尚不明确。其是否能应用于更广泛的昏迷患者,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有研究认为昏迷患者睡眠现象的保留也能够提示理想的预后,但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将通过对昏迷患者进行EEG监测,以期发现EEG表现对临床预后的提示意义,同时探寻睡眠现象的保留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入选昏迷患者进行首次GCS评分以及长程EEG监测,并记录病史资料。此后每周随访GCS评分以及常规EEG监测,直至随访期满或患者离院。结局事件包括:意识状态的好转、维持以及死亡。EEG表现根据Synek分级进行分类,并将EEG结果及GCS评分分别与临床预后进行Fisher检验以及Spearman相关性检验,显著性水平取P<0.05。结果:对16例昏迷患者进行了GCS评分及EEG监测。GCS评分与预后无显著差异,P=0.744,且无相关性[Spearman(GCS)=0.178, P=0.539]; EEG表现与预后无显著差异,P=0.062,但存在负相关[Spearman(EEG)=-0.713, P=0.005].16例病例中仅发现1例睡眠现象,维持意识障碍状态,1例疑似睡眠现象,最终好转。16例患者中仅1例患者EEG结果发现周期样放电,不除外NCSE的可能。结论:EEG监测与昏迷患者的临床预后存在相关性,能够用于评估预后,但需要扩大样本量,以得到更准确的结果。睡眠现象与预后的关系仍不明确。EEG监测发现痫样放电的昏迷患者需要警惕NCSE。单独应用GCS评分或者EEG监测存在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必要细化EEG分级内容,增加EEG监测次数,并延长随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