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疫灾作为一种顶级灾害,由来已久。特别是明代属于疫灾的小高峰时期,研究明代疫灾的特征,可以为现今社会认识和防控疫灾提供历史借鉴。本文主要依据龚胜生先生主编的《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先秦至明代卷》,摘录出有关明代疫灾的记录,利用各种正史如《明史》、《明实录》及其他疫灾汇编资料进行补充和校正,得到明代疫灾的序列。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法、More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分层设色法、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疫灾作为一种顶级灾害,由来已久。特别是明代属于疫灾的小高峰时期,研究明代疫灾的特征,可以为现今社会认识和防控疫灾提供历史借鉴。本文主要依据龚胜生先生主编的《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先秦至明代卷》,摘录出有关明代疫灾的记录,利用各种正史如《明史》、《明实录》及其他疫灾汇编资料进行补充和校正,得到明代疫灾的序列。运用定性与定量结合法、Morelet小波分析、Mann-Kendall检验、分层设色法、空间自相关性、热点分析、中心要素工具、方向椭圆工具、对比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明代疫灾的时空特征,爆发原因与社会影响,研究表明:(1)通过观察分析疫灾灾情描述特征,将明代疫灾的时空特征分自然和社会两个层面分析,自然层面是指各种自然灾害诱发形成的疫灾,社会层面是指由战乱引发的疫灾。从疫灾波及范围和发生年数上看,自然层面上疫灾主要集中在嘉靖、万历、崇祯年间;疫灾10a频次介于0-10次/10a,平均约6.9次/10a。明代自然层面疫灾10a县次介于0-357县次/10a,平均约52.43县次/10a,累计县次为1415次。疫灾10a频次在1368-1644年存在8-10a、10-20a、30-40a的振荡周期,20a对应自然层面疫灾的第一主周期,40a是第二主周期,8a是第三主周期;自然灾害引发的疫灾在1458-1467年间10a频次存在从低值向高值的突变;疫灾的地域分布差异明显,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华中等地区,东部多于西部,且越往东,疫灾发生越频繁;疫灾的空间分布表现为地域性差异和阶段性特征显著。社会层面上疫灾的时空特征表现为:在嘉靖、万历、崇祯年间疫灾的波及范围较大,从疫灾发生频度看,疫灾主要集中在景泰、天启、崇祯年间;疫灾10a频次介于0-6次/10a,平均约2.36次/10a;疫灾10a县次介于0-28县次/10a,平均约4.61县次/10a,累计县次为129次。疫灾10a频次和10a县次基本呈现同步变化;疫灾频次在1368-1644年存在10-20a、20-40a、50-60a的振荡周期,60a对应社会层面疫灾的第一主周期,35a是第二主周期,12a是第三主周期;明代社会层面10a频次和10a县次不存在突变点;社会层面的疫灾受灾程度在整个明代都变化不大,空间分布波及的范围比较小,疫灾的热点集中分布在明代疆域边缘。(2)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角度出发研究疫灾爆发的原因,自然原因主要包括诱发疫灾的其他灾害、气候变化、河网密度、海拔高度等。明代诱发疫灾的各种灾害,包括旱灾、水灾、蝗灾、风灾、震灾等;明代的气候变化频繁且为历史时期最冷阶段,明代自然层面疫灾10a频次与温度距平和干湿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38、-0.454,分别通过了 0.01和0.05显著性检验水平,明代社会层面疫灾10a频次与温度距平和干湿指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57、-0.072,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即自然层面的疫灾与气候的关系更密切,社会层面疫灾虽然与气候之间呈反相关系,但无显著相关性,明代疫灾主要发生寒冷和干旱的阶段;明代水系发达地区疫灾发生的可能性更大;明代地形平坦区域疫灾发生的可能性更大。社会原因主要包括战乱、人口密度、统治者治疫政策、交通条件等。战乱主要是通过战后带来疫灾,征战传播疫灾,非战时期驻地出现疫灾三种方式引发疫灾;统治者荒于政务,会使小范围传染病得不到控制从而引发疫灾;人口密集区即疫灾频发区;路网密集区即疫灾频发区。明代疫灾的爆发是由以上提及到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导致,(3)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明代环境因素对疫灾的综合影响,得出明代疫灾的环境因素由三种主成分构成,第一类主成分是自然灾害、交通、人口分布复合因素,贡献率为50.43%,各自然灾害引发疫灾的贡献率为旱灾>震灾>蝗灾>水灾>风灾,各自然灾害、交通、人口密度与疫灾累计频次呈正相关性且均通过0.01显著性检验水平;第二类主成分为气候因素,贡献率为17.38%,包括温度距平和干湿指数,温度距平与疫灾累计频次呈负相关,通过0.05显著性检验水平,干湿指数与疫灾的累计频次呈反相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干旱时期疫灾的累计频次较高;第三类主成分为水文和高程因素,贡献率为8.85%,包括河网密度,海拔高度等。(4)明代疫灾的消极影响包括人口大量减少、田地荒芜、人伦道德受到冲击、生活困难、社会动荡等五个方面;明代疫灾的积极影响包括医术提升、疫灾应对机制的完善等两个方面,明代疫灾应对机制建立了严格的疫灾上报制度,明前期上报疫灾的主体不统一,包括户部、巡按、地方政府等,明后期疫灾上报的主体逐渐统一为巡按。
其他文献
滑动轴承中的轴瓦和推力瓦在低速重载或高速重载的工况下,摩擦过程中因负载较大瞬间产生的高温致使抱死。针对此问题,本文采取表面微织构方法对传统的巴氏合金推力轴承进行流体动压润滑的系统研究,在其表面制备一定规则排列的图形,以改善表面摩擦学性能,提高和优化巴氏合金瓦的使用性能。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流体润滑理论建立V形凹槽表面织构的摩擦润滑模型,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V形凹槽角度与平均无量纲压力成
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分型,具有高侵袭、高转移、易复发、预后差等特点。由于缺乏有效的分子靶点,TNBC的临床治疗仍以化疗为主,但化疗药的严重副作用使其临床应用受到极大限制,因此探索靶向、低毒、高效的新型策略是TNBC治疗领域的重大挑战。利用超声和敏化剂协同作用的声动力疗法(Sonodynamic therapy,SDT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电池在短短十年间效率提升迅猛,由3.8%提升到了 25.5%,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新型电池。目前制约钙钛矿太阳电池商业应用的主要因素是器件效率、稳定性以及大面积制造技术,最有效的性能提升策略为优化钙钛矿吸光层和界面修饰。本文围绕添加剂工程和界面修饰策略展开,主要内容如下:1.使用具有还原性的抗坏血酸葡糖苷(AA2G)添加剂修饰采用化学浴沉积法制备的TiO2 ETL,改善了 E
蛋白及酶类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的敏感检测是目前临床上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预后判断最为依赖的手段,因而开发蛋白及酶类标志物的灵敏、准确、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分别基于纳米颗粒示踪分析(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NTA)技术可视化探测纳米颗粒粒径及浓度信息的优势,以及CRISPR/Cas12a体系的特异性靶向能力及高效反式酶切活性,构建
当前,大多数互联网用户都面临着信息过载的问题。因此,学术界和工业界出现了各种推荐系统和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推荐系统一般根据用户的个人信息库来预测用户对未知项目的评价或者为用户提供相关信息。混合推荐系统集成了不同的推荐方法和技术,利用它们各自的优点,克服它们各自的局限性,来获得更好的结果并提高预测和推荐的质量。然而,尽管推荐系统在工业界和学术界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快速发展,但它仍然面临着冷启动、数据稀疏
铜(Cu2+)和汞(Hg2+)离子是两种常见的重金属离子,因其不能被降解而持续在生物体内累积,表现出较强的毒性,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安全有极大危害。因此,研究人员建立了多种化学分析方法用于检测环境中的Cu2+和Hg2+离子。荧光传感器弥补了传统检测手段成本高、操作复杂、反应时间长等缺点,成为生物分析领域的研究新热点。贵金属纳米团簇是一种新型的无机发光纳米材料,荧光强度高、稳定性强、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引
石榴,为石榴科石榴属的浆果,在我国种植范围广且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目前石榴主要是鲜食或榨汁,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石榴皮,这些石榴皮中只有一小部分被作为药用,其余大多被丢弃,不仅造成了石榴皮的大量浪费,还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石榴皮中含有大量的多糖成分,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增强免疫、护肝等。但目前对于石榴皮多糖降血脂作用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文以石榴皮多糖为研究对象,对其提
当今社会,伴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和环境污染,开发清洁能源变得越来越重要。氢气凭借其高能量密度、无污染等优势,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而电解水正是一种高效的产氢手段。但是,限制电解水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是缺乏高效、稳定、廉价的催化剂,特别是缺乏针对析氢反应和析氧反应的催化剂。因此,如何设计和制备出催化活性高和稳定性良好的催化剂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潜在的实用意义。基于上述问题,本论文
当下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国际贸易格局不断优化,产业间国际分工愈发细化,更多的研究开始聚焦到服务贸易细分领域。在各国不断加强教育领域合作的今天,其重要组成——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会对全球和区域的经济、文化、政治产生重要影响。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从战略层面提出了区域合作共赢的中心思想后,各国也在不断加强区域内的教育合作。在当前国际竞争形势加剧、区域合作加深的大背景下,中国教育产业应
“十三五”规划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指出要转变传统生产方式,重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处于关键时期。由于产业结构升级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同时第二产业相较于第一、第三产业,TFP、能源消耗和污染程度都较大,因此本文从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维度,三次产业以及制造业两个层次,来研究产业结构升级如何作用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