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Verschueren语用学综观下的顺应理论,为研究语言在不同语境中动态顺应的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该理论认为语言使用的相互适应过程是意义的动态生成过程。由于翻译是一种动态的活动,是文化之间的交流传递和语言间的信息转化。故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注意源语言和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来传达源文本的特色。本文着重从文化语境动态顺应的角度,以《浮生六记》的两个英译本(林语堂译和白论、江素惠译)为个案,探讨译者对不同文化语境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
《浮生六记》是清代沈复的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和特色,许多国内外的研究者都对其深入研究。其中林语堂先生的译本不但保持了原文的美感,且有效的向目的语读者展现了传统的中国文化特色。他所采取的各种翻译策略包括直译、归化、异化、正说反译、增译、文内外注释及模糊语的使用等。白伦、江素惠的译本则是参照了林语堂先生的译本,通过大量的注解和地图,意旨把原文本呈现给现代英语读者。
本文旨在结合具体的翻译方法,对译者从物质、社会、心理,文化方面动态的顺应不同文化语境进行深入和客观的论证。首先本文对顺应论进行比较全面的阐述。其次以此为基础,运用顺应论所采取的描述性方法来分析《浮生六记》的两个英译本,以及在其指导下译者如何动态顺应不同文化语境,如何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处理词汇,句法之间的连接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传达。最后得出结论,翻译时,应动态地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才能达到翻译的平衡和文化的传递。《浮生六记》两英译本的译者都灵活地运用了各种翻译策略来处理不同的文化语境,使源文化得到了成功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