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度是外在于人的规则体系,品德是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贯的心理倾向,品德之所属的学生生活在制度化的社会之中,制度何以育德?已有的制度资源观、制度德性观、制度建构观、制度过程观以及制度生活观具有两方面有待深入的问题:第一,这些观点侧重于回答“怎么样通过制度去育德”,却尚不足以充分解释“为什么制度能够育德”,而这两个侧面是统一于“制度何以育德”这一问题之中的,前者的有效性依托于后者。第二,这些观点均是建立在“只有一个抽象意义的学生”或“学生是同质的”假设基础之上,而这一假设与事实并不相符。学生个体生活在群体之中,制度面向的也是群体中的学生,因此,制度育德,就不仅仅是“制度”与抽象的“品德”间的互动,而是制度与若干具体的学生品德间的互动,且学生个体之间也在互动。为了解决这两方面的不足,制度育德,应通过制度情境这个中介而重新审视。情境是主体意识中的情景,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是以在情境中建构情境的方式存在。在广义上,凡是包含着“制度”这一要素的情境,都是制度情境。狭义上,制度情境则是指制度对情境有所规定的情境,或者说,包含着“制度”这一要素,且制度的内容及其价值会激励主体后续行为的情境。除“制度”这一要素外,制度情境还包括时间、空间、人物及其关系、事件等客观性要素,以及主体的“前经验”和即时状态等主观性要素。以制度情境作为分析工具,就能够把个体之外的他人纳入其中,进而整合到制度育德的分析之中。根据道德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只有道德元素才能够激活个体的道德心理,因而,制度情境能否育德的关键就在于,制度情境之中是否含有道德元素。显而易见,制度之中必然有道德元素,制度与情境的结合也会生成道德元素。以制度情境中的道德元素为依据,制度情境可以通过制度情境化和情境制度化两种方式育德,其育德手段主要是“激活且激励”,即既激活个体的先天道德感,又激励个体将被激活的道德感外化为道德行为。以制度情境为中介,道德的制度促进学生优良品德发展的路径可以表示为:道德的制度——道德的制度情境——道德的制度情境激活个体的道德感——道德的制度情境促使被激活的道德感外化为道德的行为。既然制度能够以制度情境为中介影响个体的品德发展,那么,制度要想促进学生优良品德发展,就必须依托于优良的学校制度情境。优良的学校制度情境,是在道德上可以做肯定评价的情境,是以成“人”为目的的学校制度情境。成“人”的过程与优良品德发展的过程是统一的。以成“人”作为评价依据,民主型学校制度情境具有优良学校制度情境的潜质,具体表现为能够发展“人”的超越性、关系性以及基于权利的公共性品质。民主型学校制度情境是以民主精神为核心品质的学校制度情境,但不是被民主程序“绑架”的学校制度情境,其具有两个基本的衡量标准:一是学校制度情境中的“民主”共识;二是参与式民主基础上的“学校制度情境”共识。优良的学校制度情境何以生成?关键在于学校制度德性的改善,并且需要学生参与学校制度的完整过程。因为学生只参与制度制订或制度施行阶段,都不足以确保优良的学校制度情境得以生成。在学校制度的完整过程之中,学校管理者、教师与学生应承担各自的责任。当然,责任的承担仍然需要制度的规范。据此,应首要进行上位学校制度建设,如“学生参与”制度、学校共同体成员公约等。通过制度情境育德,并不否认制度德性、制度价值、制度生活、制度过程等育德的功能,事实上,制度情境育德恰恰是建立在这些观念基础之上的,因为制度情境之中包容着制度德性、制度价值;制度情境的改善需要通过制度的完整过程;制度情境与制度生活更是甚为紧密的概念。制度情境育德,只是以情境为依托,承接制度与品德,并且拓展制度德性、制度价值的载体范围。制度情境能够育德,也不否认非制度情境的育德价值与育德事实。我们所要倡导的,既是要优化现存的制度情境,也是想要通过合理的利用制度,将部分非制度情境转化为制度情境,从而减轻情境中人的育德压力、提升人的育德能力。在这个意义上,制度情境与非制度情境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制度情境育德也不是要将所有情境都完全制度化,而是在“制度”这个不可避免的生存环境中,充分且合理地挖掘、利用制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