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社会文化视角出发讨论翻译中的转译现象,转译作为一种翻译现象普遍存在于国内外的翻译实践中,如果仅从传统的研究视角(如忠实程度)去考查,它显然是不忠实的翻译。但随着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研究者对翻译的认识发生了变化,翻译被认为是目的语中的文化事实,研究者开始从社会文化层面考查各种翻译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说,转译研究也具有文化意义。本研究将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出发,在社会文化这一多元系统中研究1898-1919年文学翻译中的转译现象,旨在探索这一时期的转译的整体情况、中介语言的使用、转译与社会文化系统以及文学系统间的互动关系。本研究整合了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和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作为理论框架来分析这一时期的转译现象。基于多元系统理论的层次性特点,本研究认为社会文化是一个系统,而转译则是其一子系统。系统间的关系属性为本研究提供了讨论的视角,即转译子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以及其其它子系统间存在着互动作用。同时翻译规范理论为本研究探索转译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规范奠定了理论基础。本研究的结论如下:(1)受“学习西方”与“启蒙国人”的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译者选择可接受性作为其翻译的元规范,故转译的存在具有其合理性。这一时期留学日本人数以及日语学习者数量剧增,且日本在明治时期大量译介了西书,因此容忍日语为中介的转译的存在成了这一时期的预规范;(2)转译对丰富当时的社会文化系统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转译,浪漫主义进入了中国,影响了一大批中国知识分子。通过日语中介,大量的新词汇进入了现代汉语,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推动了白话文运动的发展:(3)文学系统由于处在转型期促使了大量转译现象的存在。而转译反过来也影响着文学系统,主要表现在小说新题材的引进和文学视野的扩展;(4)转译作为一种引进他国文学的翻译类型,是直译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