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一带一路”倡议于2013年提出,旨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创造更多共同发展的机遇。在近年来受到疫情影响,我国对外投资有所下滑的大背景下,我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却仍能保持稳定增速,这表明了我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稳定性更强、投资风险相对更低、政策保障兜底更为强力。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上存在着强烈的自然资源寻求和战略资源获取的倾向,但考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带一路”倡议于2013年提出,旨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创造更多共同发展的机遇。在近年来受到疫情影响,我国对外投资有所下滑的大背景下,我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却仍能保持稳定增速,这表明了我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稳定性更强、投资风险相对更低、政策保障兜底更为强力。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上存在着强烈的自然资源寻求和战略资源获取的倾向,但考虑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特有的地缘性特质,我们不能简单地从资源寻求的单一角度来研究我国对这些国家的投资动机。由此,本文将制度因素纳入考察,探究制度如何影响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直接投资。就现有学者的研究来看,制度质量对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是多样的——有学者认为东道国的高制度质量促进了我国的对外投资;有学者认为其起到了抑制作用。就制度质量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机理来说,制度质量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当从全球视域来看,我国更倾向于投资那些制度完善的发达国家或地区,其完善的制度保证了投资的安全性;当考虑到政策导向或组织协议等原因,把投资区域范围放缩到某一地区,此时制度的影响可能会有所分化——企业有可能继续投资那些高制度质量的国家;也可能倾向于在一些制度质量较差的国家开展直接投资,以便能以更低的准入门限和监管标准来降低自身的交易成本。制度质量的相关论断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制度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路径,但其就单一视角审视东道国的制度质量情况,而忽略了投资母国的制度对其对外直接投资同样具有影响。为了更全面地反应两国间的制度对于投资母国投资决策的影响,有学者提出通过构建制度距离这一概念来将两国的制度质量联系起来,从而完善制度质量相关理论的不足之处。制度距离概念由制度质量延伸而来,其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同样存在三种观点:制度趋近论——外来者劣势和经济外交作为主要的影响路径,会让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选择那些与我国制度差距小的国家;制度逃逸论——制度套利和战略资源获取作为主要的影响路径,则会让我国选择向那些制度差距较大的国家进行投资;分类别论则认为,当对研究对象进行不同时间、不同地区、不同组织的分割后,其各部分制度距离对对外直接投资可能会存在复合性影响。实证研究部分,本文选取了“一带一路”沿线58国2013至2019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制度距离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关系。并对其中的全样本国家、亚洲国家、欧洲国家进行分地区回归:制度距离在对亚洲国家的影响更为突出,对于欧洲国家的影响则相对不显著。在对制度距离影响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初步研究后,本文对二者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开展了进一步的探索。门限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制度距离和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确实存在非线性关系——当引入其它变量作为门限变量后,制度距离和对外直接投资间呈现出三种特征:放大效应、平抑效应和扭曲效应,以上回归结果也都较好地符合实际情况。本文得出结论如下:第一,对总体样本来说,政治制度距离显著地抑制了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的直接投资,经济制度距离的影响不显著;在亚洲地区国家,政治制度距离和经济制度距离对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都十分显著,政治制度距离呈现出抑制效应而经济制度距离呈现出促进效应;在欧洲地区国家政治制度距离的影响不显著,而经济制度距离的影响较为显著。第二,在对选取样本的进一步研究中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和制度距离确实存在非线性关系,在东道国的经济规模、劳动力数量以及科技发展水平达到门限参数值后,二者关系会产生的放大、平抑和扭曲效应,解释变量的系数会发生比较明显的改变。
其他文献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减税降费政策也成为当前我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从理论层面来看,减税降费不仅是一项宏观经济调控的逆周期调节措施,还是一项激发市场活力和企业家创新创业精神的跨周期的长效安排,能够帮助企业直接减轻税费负担,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促使企业轻装上阵,增强发展后劲,并以企业的稳步发展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但是从现实来看,部分研究却反映企业的实际税负并没有随着减税降费政策的出台而相应降
全面“营改增”后增值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例提升,地方政府对增值税的依赖增强。但增值税本身所具有的税负易转嫁、生产地分配原则等特点会导致税入与税负的分离,即增值税收入转移。当这种分离跨越省际时形成增值税省际转移,增值税省际转移会随着生产与消费的地区不均衡程度有所差异,这不仅导致相关省际间税收公平的难以实现,而且会恶性扩大地方财力差异,不利于省际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区域协调发展。因此分析增值税省际
近年来,大气污染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巨大挑战。中国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2020年在全球环境绩效评估排名的180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列120位,恶劣的大气环境不断加重“城市病”问题。中国政府在2012年提出打造智慧试点城市,该政策不仅包含城市的信息化建设,同时也为中国环境治理提供了智慧方案,智慧城市能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环境污染管控智慧化,实现对城市区域内要素精
绿色低碳和创新驱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政府环保补助,作为环境规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提升企业绿色创新能力、培养绿色竞争优势、实现绿色转型的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政府补助,作为企业创新的重要资金来源和隐形的社会关系枢纽,是否能有效促进创新产出呢?学界尚未得出一致结论。尤其重要的是,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领下,政府环保补助是否能促进企业的绿色创新,带来可观的绿色经济效益呢?因此
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键在于主动防范化解风险。信用风险作为一种金融风险,具有较强传染性,管理不当容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导致社会经济活动受到极大限制,实体经济经营压力增大,违约规模创新高。近年来,我国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为了维持稳定增长、实现经济目标,政策当局不断出台和调整各项经济政策,随之,也引发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不仅
近年来,在中国宏观经济步入新常态、中美贸易战、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和新冠肺炎疫情突发等重大事件出现的大背景下,经济增长遇到较大起伏,股市动荡,资本市场难以保持稳定发展。政府为了经济的正常发展而频频出台新的法律法规,虽然可以使得市场上的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但是却也导致市场主体难以预测未来经济政策走向。银行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探索频繁变动与调整的经济政策是否会对其正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以
流动性充足是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金融不确定性不但会影响单个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波动,而且也会冲击整体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并且金融市场间的流动性协同运动又会使得单个市场流动性产生的波动和失衡在不同市场间传递和扩散,形成流动性螺旋,导致这种影响的程度被进一步扩大,进而有可能造成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枯竭,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对于我国金融市场来说,股票市场使得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紧密相连;债券市场在宏
“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在整体创新布局中,企业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石和主体力量。可见,企业技术创新是我国推动形成科技强国的关键支撑。技术创新离不开资金投入,但因为风险不稳定、周期不确定、信息不对称等现实因素,企业技术创新往往容易面临外部信贷融资的难题。由于银行仍具有中国金融市场的首要主导优势,银行信贷融资仍是企业促进技术开发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随着中国银行业
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党中央从全局出发,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现有文献大多认为我国存在严重的市场分割现象,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进行财政收支竞争形成的地方保护主义,比如设置贸易壁垒、对资源要素流动进行行政干预等。税收分成是我国财政分权体制下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是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关键
农用地合理流转是提高农用地综合利用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健康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农用地流转价格的确定是农用地流转的重要方面,农用地流转价格研究是农用地流转相关研究的重要领域。当前,农用地产权明晰,农用地流转趋向规范化,流转价格趋向市场化,清楚认识农用地流转价格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关于农用地流转价格的研究,学者主要从农用地流转价格评估方法、农用地流转价格影响因素、农用地流转价格形成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