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树叶枯病是东北地区苗圃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主要林木病害之一,由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引起,对该病的防治侧重于使用化学农药。残留在土壤中的化学农药是农业面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而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由于在防治该病的过程中,大量地使用化学农药,目前已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经济损失,寻求高效、安全、无污染的绿色生物农药更显得尤为迫切。毒蘑菇所含有的多种活性物质可抗菌、抗虫、抗病毒等,在生物防治领域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开发潜力,因而以毒蘑菇为来源研究开发防治杨树叶枯病的微生物农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8个毒蘑菇菌株中,筛选到了对叶枯病菌(A. alternata)生长抑制能力最强的菌株为绒白乳菇(Lactarius vellereus),其培养液对该病原菌菌体生长的抑制率为61.44%,对其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91.45%;绒白乳菇(L. vellereus)生长的最适pH为67,最适生长温度为25℃;能较好地利用甘露醇、琥珀酸、甘氨酸,烟酸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研究了绒白乳菇(L. vellereus)抑菌活性物质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绒白乳菇(L. vellereus)抑菌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发酵液中,最佳提取工艺为发酵液与正丁醇以1?3萃取3h,萃取1次,在此条件下得到的发酵液提取物对叶枯病菌(A. alternata)菌体生长的抑制率为78.95%,对其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91.47%。通过对发酵液提取物室内防治效果,以及毒性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该提取物能够有效控制叶枯病斑的个数及病斑的扩展速度,接菌后4h施药与施药后4h接菌的防效分别达到了88.99%和87.80%;对小白鼠进行经口灌胃染毒实验,确定了发酵液提取物的半数致死量为8570.8mg/kg,为低毒,提取物对小白鼠无触杀毒性,在杨树叶片上无残留毒性。发酵液提取物在pH57、3080℃的范围内抑菌活性稳定;浓度为0.1%的H2O2与Na2SO3不影响提取物的抑菌活性;低浓度的Cu2+与Al3+对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破坏严重,高浓度的Fe3+、Fe2+与Zn2+对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有破坏作用;紫外线与贮存时间对其抑菌活性无影响。研究了发酵液提取物对叶枯病菌(A. alternata)的生物防治机理。结果表明,该提取物能够抑制菌体4种保护酶的活性,使膜脂过氧化严重;该提取物能够引起菌体ATP酶阶段性的增强,使同一阶段的HK、PK、LDH、SDH、MDH活力与辅酶Ⅰ含量下降,干扰了糖酵解与TCA循环的顺利进行,直接以菌体电导率、呼吸强度、蛋白质含量的下降及菌体与孢子形态发生非正常的变化表现出来,最终使菌体膜系统完整性丧失。采用生物活性跟踪技术,运用柱层析、TLC等方法对发酵液提取物中的抑菌活性成分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了能完全抑制叶枯病菌(A. alternata)生长的活性成分,纯度为98.805%,综合UV、IR、EI-MS、NMR的检测结果,推断此化合物的分子式是C8H9NO,分子量为135,化学名为1-(2-吡啶基)-2-丙酮,将其命名为绒白乳菇素PP。对绒白乳菇(L. vellereus)深层发酵生产1-(2-吡啶基)-2-丙酮的培养基配方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1000mL):2g葡萄糖、50g麸皮、1.25g硫酸铵、1.25g黄豆粉、71.20mg无机盐、120mg烟酸,在此条件下测得发酵液中1-(2-吡啶基)-2-丙酮的含量为12.69mg/L。对绒白乳菇(L. vellereus)深层发酵生产1-(2-吡啶基)-2-丙酮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培养条件为接种量12.5%、装液量300mL/500mL、pH6、摇床转速120rpm、温度26℃、发酵天数12d,在此条件下测得发酵液中1-(2-吡啶基)-2-丙酮的含量为14.91mg/L,培养条件优化后的发酵液提取物能够完全抑制叶枯病菌(A. alternata)的生长,并使发酵周期减少了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