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江西的难民垦殖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g_85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难民是战时中国大地上一道伤感的风景线,国民政府转变自古以来的救济思想,视难民为抗战力量的一部分,积极加以组织和训练。另外,为了从根本上救济难民,提出了寓救济于生产的口号,采取了举办难民工厂、难民垦殖、小本借贷、工艺培训所等许多积极救济行为。我国西南大后方荒地非常广袤,难民当中又有许多农民参杂其中。开展难民垦殖,既有利于开发荒地,又有利于救济难民,所以成为抗战时期舆论普遍支持的一种救济措施,在许多省份开展了难民垦殖运动。江西由于国共十年的对峙,境内荒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少。抗战初期沿海省份的快速沦陷,使得大量难民向后方迁移。江西在地理位置上处于西南大后方的最前线,成为了难民往大后方迁移的中转站。上百万难民的到来为江西带来了大量劳动力,江西积极调查荒地,划分地权,选收难民,开办垦场。然而,难民垦殖存在着其复杂性,战局的变化使难民心理不稳,使有些难民不敢做长久停留的打算,选收的时候往往很难选到合格的垦民;划分垦地时,为了方便快速地救济难民,在处理地权的时候多采取强制措施,把认为是荒地的地权收归政府所有,分配给难民垦种,垦民具有永久使用权,这给日后垦民与当地民众之间发生矛盾埋下了隐忧;为了严密对垦民的监督管理,把垦民编入当地保甲,垦民与当地民众由于有切身的利益之争,导致多发生当地保甲欺压垦民的案件;垦务处成立后,提供给垦民的是享受五年免服兵役与缴纳赋税的优惠政策,五年过后,战争仍然没有结束,垦民的生活也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优惠政策的到期使得大量垦民无法继续维持生活,只能选择退垦。难民垦殖当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战时国民政府社会救济行政存在的一些不足。主要是三方面的问题:组织、经费、人才。制度建构上的缺陷,加上自然灾害和物价飞涨的影响,难民垦殖既取得了寓救济于生产的成效,却又无法救济更多的难民,其内在存在的各种问题,值得后人深省。
其他文献
以红富士苹果为试材,对杀确爽4号(有效成分为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防治山楂叶螨的效果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000~1800倍液药后7天防效为93.54%~98.47%,药后12天防效均达96%以上;其1000倍
作为语言教学项目,在华短期汉语强化班一般不设单独的文化教学目标,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反思却贯穿教学的始终。以普北班为例,从教材内容和课外活动两方面来分析该项目所蕴
甜樱桃成熟较早,在北方果区一般6月底采收基本结束。7—9月,正值北方高温多雨季节,涝害、风灾和各种病虫害发生频繁。此期也是樱桃花芽发育、树体营养积累的关键时期,肥水需求量
随着汉语教学工作在海外的蓬勃开展,对符合当地教学环境的汉语本土教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编写团队通过在西班牙各孔子学院的教学实践和实地调查,发现现有的初级汉语教材存在
文章以30名高级水平日韩学生为被试,通过单因素被试内设计以纸笔测试的形式考察了语义结构类型对范畴边界新词语语义识解的影响。结果显示:(1)汉语二语学习者一定程度上能识
康氏粉蚧为刺吸式害虫,每年发生3代,以卵在被害树枝干、粗皮缝隙或土壤缝隙中越冬。翌春梨树发芽时,越冬卵孵化为若虫,刺吸危害嫩梢。第1代若虫发生盛期在5月下旬;第2代为7月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