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本文对我国迅猛发展的对外贸易和引人注目的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在回顾目前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从我国对外贸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环境规制对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外商投资企业通过生产和贸易对我国环境的影响三个方面开展研究。
在理论上,本文第3章运用国际贸易理论和环境经济学理论,将环境要素纳入H-O模型的分析框架,运用一般均衡方法,分析贸易对环境影响的规模、技术和结构三种效应,这个框架可以用于分析EKC曲线以及污染避难所假说,同时也为第4章的实证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另外,第3章扩展了Copeland和Taylor(1994)的特定要素模型,比较了自给自足、自由贸易以及自由贸易且允许资本流动的三种情况下贸易各国的环境情况变化,从而得到贸易以及资本流动对各国环境和世界环境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到:自由贸易模式由要素禀赋和收入水平共同决定,如果收入效应占主导,贸易会导致对贫穷国家的污染避难所效应,贸易增加了世界的污染水平;然而,如果要素禀赋差异占主导,则富裕的国家可能会成为污染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贸易可能会降低世界污染水平。资本流动则可能会提高也可能会降低世界污染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资本流动和自由贸易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世界污染水平和自给自足时是一样的。同时,本文还利用波特的竞争力理论,在第5章中构建了环境规制影响贸易竞争力的计量模型,为实证分析奠定基础。
在实证上,本文第4章运用我国30个省、市和自治区2000-2009年的贸易和二氧化硫排放的面板数据,对第3章中的理论框架进行实证检验,估计了对外贸易对全国以及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环境影响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发现规模效应在三个地区都是负效应,技术效应在三个地区均为正效应,结构效应在东部地区为正效应,而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为负效应。本文第5章将我国出口量较大且受环境规制影响较大的行业划分为污染密集型行业和清洁型行业两大类,运用波特竞争力模型,检验了国内和国际环境规制对于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发现国内和国际环境规制的提高,都将提升清洁型行业的出口竞争力,而降低污染密集型行业的出口竞争力;技术创新对于两大类行业的出口竞争力都有提升作用;产业规模则对污染型行业的出口竞争力有所提升,对清洁型行业的出口竞争力有所削弱。本文第6章检验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对外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发现,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有助于我国贸易结构提升,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比国内其他企业更加清洁,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没有“污染避难所”效应。接下来,构建了FDI通过贸易和生产直接和间接影响环境的计量模型,以北京市为例,运用计量模型对外商直接投资和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协整检验,发现对不同的污染物,外商直接投资的效应方向不尽相同。对于工业废气和工业废水,北京市FDI存在着显著的负效应;对于固体废弃物,则存在一定的正效应。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北京市FDI不是“工业三废”排放量的格兰杰原因。
结合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最后提出了我国协调对外贸易和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从国际角度,政府应积极参与贸易和环境的国际合作,从国内来看,政府应当通过调整对外开放政策,优化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结构,企业则应当大力发展包括绿色生产、绿色物流和绿色营销在内的绿色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