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庐山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t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庐山为研究个案,拟通过庐山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考察,总结古代庐山文化的特征,揭示古代庐山文化的内涵和实质。 全文共分四大部分。 前言。简单回顾中国山岳文化研究的现状,指出本文是在对“文化”结构(即:观念层面、行为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的理解基础上,以庐山为研究个案,对山岳文化之一——庐山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进行考察。 第一章:庐山文化的生成条件。第一节:自然状貌。主要介绍庐山的自然状貌、物产情况和景观特色,指出中国上古先民对自然山水敬畏、崇拜的心理和行为,使“魏然而起,凝然而止”的庐山成为人们崇拜、祭祀的对象;随着人类思维水平的提高,风景优美的庐山又成为人们审美活动的场所。第二节:交通状况。介绍庐山外部的交通状况和庐山山中的道路情况,指出偏居江南的庐山具有较其它名山大岳更为优越的交通状况,这为道教、佛教和儒家等中国传统文化势力进入庐山,在庐山发展、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必要条件。第三节:有关社会历史条件。简单介绍历代庐山地区和全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指出庐山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发展状况,也是影响庐山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第二章:庐山开发及庐山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道与庐山。论述了道教的自然山水观念,指出名山大岳是道教修炼的现实选择。庐山道士主要通过个体修炼、著书立说、建立宫观、美化环境、与文人士大夫和民间百姓交往等活动,发展庐山道教,开发庐山。第二节:佛与庐山。论述了中国佛教的自然山水观念,指出山林佛教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道路之一。庐山僧通过个体修养、著书立说、扩建寺宇、美化环境、与文人士大大等社会各阶层 论文摘要 一 的交往,发展了庐山佛教文化,开发庐山。第三节:懦与庐山。论述了中国 传统自然山水审美观念,指出自然山水与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密切关系。历代 文人土大夫前往庐山游玩、隐居、求道、讲学、创办书院、开发庐山景观等 活动,发展了儒学,开发了庐山。 第三章:庐山文化的特征及其意义。通过一、二两章的论述,本章总结 出了古代庐山文化的特征,并指出研究古代庐山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节:庐山文化的特征。本文认为古代庐山是道、佛与儒共同开发和建设 的名山,古代庐山文化在不断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多元传统文化并 存且相融的特征。第二节:庐山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历代人们在庐 山的精神活动促使庐山从经济山岳中分离出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古代庐山文 化:在名山旅游兴盛的当代,研究古代庐山文化,对庐山旅游资源的开发和 保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中国山水文化的研究都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联系越来越多,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与有效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实施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可以有效
会计权益理论是以企业产权关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权益内涵和外延的不同界定,进而构建出企业会计的理论框架。会计权益理论起源于复式记帐理论,经过会计界长达数世纪的探索和实
企业经营风险度的测定及其运用叶家聪在改革开放的时代,经营者在取得经营权后,首先应对企业的经营结构、经营机制进行调整,使其能适应经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社会的
<正>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原理,甚至可以说是唯物史观的基石。这一重要理论在唯物史观的主要创立者马克思那里是怎样形成的?对此做一简要的考察便是本
探讨了基于FMS(Flash Media Server)和J2EE技术的B/S结构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及实现,整体采用J2EE技术,使用FMS作为视频流媒体服务器。设计分析了系统的整体架构及各功能模块,
在朝鲜16世纪开始的士林书院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政治打压,士林系书院观发生了由原先的讲学转到研究学问再到重视祭祀的变化。到18世纪,书院的讲学功能逐渐丧失,而祭享成为
城镇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引发了教育资源配置难题。比如,以小学为例,近些年来我国乡村小学、乡村教学点大幅减少。总体来看,当前城镇教
期刊
本文提出并研制了一种基于公用电话网络的智能住宅安全监控系统。系统由安装于住宅内的监控终端、报警模块、控制模块和安装于监控中心的计算机等组成。当警情发生时,监控终端
目的研究分析舒适护理干预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心理状态、并发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96例采用抽签方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8例。
继贺拉斯、维吉尔之后,奥维德成为罗马诗坛名家,尤其以爱情是闻名至今。奥维德的诗歌风格更为随性直率,修辞上精雕细琢,诗歌技巧娴熟、风格独特。他笔下丰富生动的神话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