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齐家文化是甘青地区史前时期的主流文化,其遗址点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河湟地区是齐家文化遗址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齐家文化时代(2300-1500BC,“BC”为“公元前”)是史前东西方文化交流规模空前的时期,甘青地区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冶金技术和麦类作物向中国的传播过程备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强烈关注。本文依托位于河湟地区的金蝉口和李家坪齐家文化遗址的发掘,分别在这两个遗址系统采集了77份和13份浮选土样,开展植物大化石鉴定分析工作。分别在金蝉口遗址和李家坪遗址浮选了1213L和127L土样,鉴定出炭化植物种子11243粒和3447粒。通过对金蝉口遗址和李家坪遗址出土的植物大遗存进行量化分析,并结合13个14C测年结果和相关的考古资料,讨论了河湟地区齐家文化时期古人类利用植物资源的状况,以及外来农作物小麦、大麦在该地区的传播过程。本论文获得的主要结果和认识如下:(1)金蝉口遗址的年代范围为2200-1750BC。该遗址鉴定出的碳化农作物种子10163粒,包括粟7055粒、黍2821粒、大麦271粒、小麦15粒和大麻1粒,占该遗址出土碳化植物种子总数的90.4%。(2)李家坪遗址的年代范围为1750-1450BC。该遗址鉴定出的碳化农作物种子2844粒,包括粟1989粒、黍561粒、大麦286粒和小麦8粒,占该遗址出土碳化植物种子总数的82.5%。(3)金蝉口遗址碳化小麦种子年代最早为2030-1890BC,是青海省目前有确切测年数据最早的麦类遗存,但晚于该遗址碳化粟种子最早年代(2200-2020BC)。李家坪遗址碳化大麦种子年代最早为1760-1530BC。(4)金蝉口遗址和李家坪遗址粟黍的碳化种子数量和出土概率都显著高于大麦和小麦,说明2200-1500BC该地区粟黍农业仍是最重要的生计方式,大麦、小麦生产可能起到辅助作用。(5)金蝉口遗址和李家坪遗址出土的大麦碳化种子数量明显高于小麦,可能与大麦相对小麦生长期短,更适宜生长在青藏高原边缘的低温环境有关。(6)对比甘青地区其他遗址的植物遗存鉴定和测年工作,显示河西走廊-扁都口-大通河谷地很可能是外来种作物大麦和小麦最初传入位于青海东部和甘肃中部的河湟地区的重要通道。然而,大麦、小麦从传入该地区,到作为主要植物资源加以利用,可能经历了较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