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一种常见的乳房良性肿瘤,约占乳房良性肿瘤的20%。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可分为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发生于大导管或主导管,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起源于终末导管小叶单位,常常为多中心性,可延伸入邻近的大导管。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一般认为属良性,但恶变率为6%-8%,尤其是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恶变可能更大。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许多学者认为与雌激素的水平高低有关。人乳头瘤病毒属于乳多空病毒科,是一类无包膜小DNA病毒。HPV主要侵犯人的皮肤粘膜,引起瘤或疣,有些型别可引起组织癌变。根据各类型HPV致病力的不同,可将HPV分为高危型HPV和低危型HPV,高危型HPV包括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73,82等,低危型HPV包括HPV6,11,40,42,43,44,54,61,70,72,81和CP6108。近年研究表明高危型HPV特别是HPV16病毒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现已有许多研究表明在乳腺癌组织中可以检测到高危型HPV,高危型HPV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导管内乳头状瘤作为一种乳腺癌的癌前病变,对于其是否存在高危型HPV的感染研究还较少。任占平等采用SP法免疫组化染色和原位杂交技术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组织中的HPV16/18 E6蛋白及HPV18 DNA进行检测,发现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组织中有HPV18 DNA感染的存在。Choi YL等通过DNA芯片技术检测导管内乳头状瘤组织中的HPV,在3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组织中未发现一例存在HPV DNA。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否存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及可能的感染途径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目的:通过检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导管内乳头状瘤组织或溢液内是否存在HPV DNA,以研究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中是否存在人乳头瘤病毒的感染,以及研究不同年龄、不同症状、不同类型、不同肿瘤大小和是否癌变之间HPV的感染率是否存在一定的差异。方法:采用二代杂交捕获技术(HC2)定量检测30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包括3例伴癌变者)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或溢液(其中12例溢液,18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中HPV DNA的含量。应用卡方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分析人乳头瘤病毒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相关性。结果:30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导管内乳头状瘤组织或溢液中HPV DNA含量的检测,其中有3例呈阳性(检测值>1),阳性率为10%,以18例乳腺纤维腺瘤为对照,应用卡方检验,结果P>0.05。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的HPV阳性率与周围型导管内乳头状瘤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导管内乳头状瘤组织或溢液中HPV DNA的含量较其他良性肿瘤(乳腺纤维腺瘤)相比无统计学意义,故不支持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检测结果发现3例HPV阳性者均为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中央型导管内乳头状瘤更靠近乳管开口,提示HPV感染的来源可能是通过乳管的开口进入乳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