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持续监测肺静脉电位下达到电位隔离的冷冻消融与未标测到肺静脉电位下达到电位隔离的冷冻消融,比较其球囊温度变化有无差异,并进一步分析肺静脉解剖与球囊温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术前患者经肺静脉CTA检查测量肺静脉的解剖参数,术中详细记录肺静脉在每次冷冻过程中的电位变化和球囊温度变化情况。第一部分中,将在达到电位隔离的冷冻操作中有持续监测到电位的肺静脉分到A组;将在达到电位隔离的冷冻操作中未标测到电位的肺静脉分到B组,对两组肺静脉达到电位隔离的这次冷冻操作进行其球囊温度的比较。第二部分应用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和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肺静脉解剖与冷冻消融达到电位隔离过程中球囊温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第一部分共纳入89例患者的341支肺静脉纳入该部分研究中,其中A组肺静脉165支,B组肺静脉176支。A组肺静脉其冷冻至30s时的球囊温度(T30s)、60s时的球囊温度(T60s)及球囊最低温度(BNT)都比B组肺静脉更低,分别为(-29.63±4.64°C VS-27.62±5.32℃,P<0.01)、(-40.03±4.86℃ VS-37.88±5.81℃,P<0.01)、[-48.00(-53.00~-43.00)℃ VS-45.00(-51.00~-41.00)℃,P<0.01];A组肺静脉停止冷冻后球囊复温至0℃的时间(tto0)及球囊复温至37℃的时间(tto37)都比B组肺静脉更长,分别为[10.00(7.00~12.00)s VS 8.00(6.00~10.00)s,P<0.01]和(73.77±20.02s VS 62.64±19.49s,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纳入41例患者的160支肺静脉进入研究,结果显示:肺静脉主干在冠状面的方向(CSA)与冷冻至30s时的球囊温度(T30s)、冷冻至60s时的球囊温度(T60s)、球囊最低温度(BNT)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2,P=0.01)、(0.30,P<0.01)和(0.30,P<0.01),与停止冷冻后球囊复温至0℃的时间(tto0)、球囊复温至37℃的时间(tto37)之间成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0,P<0.01)和(-0.37,P<0.01);肺静脉口部长径(D1)与冷冻至30s时的球囊温度(T30s)、冷冻至60s时的球囊温度(T60s)及球囊最低温度(BNT)成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1,P<0.01)、(-0.28,P<0.01)和(-0.29,P<0.01),与停止冷冻后球囊复温至37℃的时间(tto37)呈正相关(β=0.19,P=0.02)。结论在冷冻消融过程中,有无在持续监测到肺静脉电位的情况下进行的冷冻消融,其球囊温度变化情况有统计学差异;肺静脉主干在冠状面的方向(CSA)及肺静脉口部长径(D1)与冷冻过程中球囊温度变化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并且肺静脉主干在冠状面的方向(CSA)与温度变化之间关系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