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使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慢性肾脏病(CKD)3期中医临床证治优化方案的示范性研究中的中医证候积分表对湖北分中心的60例CKD3期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级量化,通过对中医证候与年龄、性别、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的分析,探讨CKD3期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为规范CKD3期的辨证论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病例来源:观察病例为2008年6月至2008年12月在湖北省中医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协和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门诊中符合CKD3期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统一设计的表格进行调查,所记录临床资料包括:①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史、原发病、体重(kg)、血压等。②一般体检项目检查:血常规、血肌酐、尿素氮、尿酸、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③肾小球滤过率由MDRD公式计算得出。④中医证候资料:中医证型诊断在同一位中医主治医师协助下共同确定。使用中医证候积分表将所有收集的临床证候分级量化,录入数据后进行核对保证无误后锁定数据库。经μ检验、χ~2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观察不同证型的患者年龄、性别的分布情况;对不同证型间的血清肌酐、eGFR、甘油三酯、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素氮等多项指标分别进行一维方差分析,记录x±SD及p值,以观察中医证候与相关指标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探讨现代医学临床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本研究显示6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约为1.22:1,男女性患者平均年龄无差别。2、肾气阴(血)虚证者占63.3%,明显高于其它证者。肾络瘀痹、风湿内扰、湿热内蕴证者依次递减。3、中医症状出现频率依次为腰酸乏力58例,占96.67%;夜尿52例,占86.67%;舌下经络瘀滞51例,占85%;头晕耳鸣44例,占73.33%;腰痛固定42例,占70%;泡沫尿36例占60%。出现频率最少的症状为皮肤疮疡疖肿3例,仅占5%。4、在肾气阴(血)虚证、肾络瘀痹证、风湿内扰证、湿热内蕴证中男女构成比是相同的。5、肾气阴(血)虚证候患者在不同年龄期的分布上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说明肾气阴(血)虚证随患者年龄的增加其发生率增大6、中医证型与血清肌酐、eGFR、甘油三酯、24小时尿蛋白定量之间存在相关性:(1)中医证型与Scr的关系:肾气阴(血)虚证、肾络瘀痹证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提示肾络瘀痹证的患者比肾气阴(血)虚证患者血清肌酐水平高。(2)中医证型与eGFR的关系:肾气阴(血)虚证与肾络瘀痹证p<0.05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肾络瘀痹证与风湿内扰证p<0.05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可以得知肾络瘀痹证的患者与肾气阴(血)虚证及风湿内扰证两证型的患者相比肌酐清除率低,病情严重。(3)中医证候与甘油三酯的关系:肾气阴(血)虚证、风湿内扰证两组p<0.05有显著统计学差异,风湿内扰证患者比肾气阴(血)虚证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高。(3)中医证候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关系:肾气阴(血)虚证、风湿内扰证两组比较p<0.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肾络瘀痹证、风湿内扰证两组比较p<0.001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提示三组中风湿内扰证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最多。结论:60例慢性肾脏病3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证候本虚以肾气阴(血)虚为主,标实以肾络瘀痹为主。男女比例约为1.22:1,男女性患者平均年龄无差别;各证型中男性患者人数均大于或等于女性患者人数;各证型中男女构成比相同。肾气阴(血)虚证随患者年龄的增加其发生率增大。中医证型的分布与西医的理化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肾络瘀痹证的患者比肾气阴(血)虚证患者血清肌酐水平高;肾络瘀痹证的患者与肾气阴(血)虚证及风湿内扰证两证型的患者相比肌酐清除率低,病情严重;风湿内扰证患者比肾气阴(血)虚证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高;风湿内扰证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