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是组织、设置和实施专业课程教学计划的宏观指导性文件,它集中反映了时代和社会对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在知识结构和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对培养体育专业合格人才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设计蓝图,课程是一定的教育理论、思想观念及培养目标转化为具体实践的中介,其内容和结构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类型和特有的知识结构,因而是专业培养目标的直接体现,一定的条件下,课程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又由于高等教育是专业性的教育,一定方向的课程体系是专业存在的实体,体育师资培养的专业形式是“体育教育专业”,通过对专业课程进行正确地认识与审视有助于促进专业课程设置的进一步合理和完善,从而促进体育教师培养质量的提高。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体育专业自1903年清政府教育部门颁布由张百熙、张之和容荣庆等人共同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后以及同年京师大学堂创设体操科起始,已经走过了百年多的历程,一个多世纪以来,它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了大批的体育专门人才,为国家的昌盛、民族的振兴和近代以来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尤其是新中国以来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非常重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问题,在不同时期先后修订并颁布了九套专业培养课程方案,并且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学校体育不断变化的新需要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以满足社会对体育教师需求的变化。一次次变革的努力使得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变得越来越来规范合理,课程设置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成果,使得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规格得到了不断提升。然而纵观已有的关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研究,有两个特点是明显的,一是将课程定位于某一阶段(大多数是现阶段)以静态的方式加以剖析,局限于对课程眼前问题的解决,往往以忽视课程发展的连续性为代价,而且问题研究显得比较片面,缺乏更为宏观的眼光,即使在少有的历史性研究中,也仅仅偏重于发展脉络的简单描述,缺少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发展的内在逻辑性和规律性的探讨。二是将课程视为一个孤立的对象局限于“单纯”课程体系的结构比例分析,这或许有助于对课程内在结构深度的把握,但却忽视了课程与外部社会环境的联系。其实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社会文化现象,静止不变的课程是不存在的,从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课程往往是一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时代社会条件下的产物,其设置也受到当时社会的思想背景和社会文化形态特征方面的影响,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影响课程发生、发展和推动课程发展的动力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这些因素和动力也是历史性的,而且在实践中很难找到纯粹依赖于某一理论或思想设计并由某一单一动力推动课程实施的例子。静止、独立的课程是不存在的,课程改革是时代的要求,但是前提之一是必须了解本专业的课程是怎样来的,为什么会是现在的样子,这样在理解现在的课程的基础上去判断其是否已经到了需要改造的时候,并在何种程度上进行改造。也就是说,任何一种专业和课程都是具有历史性的,不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和研究课程形成、发展的脉络以及相关的推动因素,探究课程的历史局限性与合理性,从而尽可能的接近课程的本质规律,那么,所进行的研究以及这种研究结果指导下的课程改革实践,就难免带有局限性和盲目性。本论文研究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原则和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学的方法,调查访问法,数理统计以及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发展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在近代中国的源起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变革状况的探讨,以翔实的史料和文件资料为依据,并且着重对新中国以来国家教育部门所颁布的九套专业课程方案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把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历史发展过程同其改革中的一些典型问题结合起来进行了较为深入研究和探讨,重视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发生、发展脉络的研究和把握,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历史回顾探索其发生、发展轨迹,并在分析各个阶段的课程设置的历史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其特征的造成因素,为现阶段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提供历史经验和有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