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朝圣:废名小说风景叙事研究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yan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景书写是作家思考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最重视风景书写的当属废名。废名风景叙事的核心是表达其独特的审美理想,作者对“美”怀有宗教般虔诚的信仰,对“美”的推崇如同“朝圣”。废名推崇的“美”包括自然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文化之美等等美好事物,而他呈现这一切神圣之美时不可或缺、极度倚重的就是风景书写。风景叙事之于废名,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非此不可的表达。惟此,论文选择从风景叙事角度对废名小说进行深入研究。
  全文分为上下两篇,除去绪论、结语共有六章。绪论主要梳理国内外风景叙事研究现状及废名小说研究中有关风景叙事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论题,概括出论文的创新之处。上篇题为“美的‘三位一体’与风景叙事”,主要涉及“美”的形象问题,为第一、二、三章,分别从儿童、女性、自然三个角度深入,透视废名通过风景叙事表达“美的‘三位一体’”审美观念,即儿童的纯真之美、女性的人性之美与自然的风景之美合一的审美理想。下篇题为“审美自觉与风景叙事”,主要涉及“美”的塑造问题,为第四、五、六章,探讨废名文体观、语言观、艺术观与风景书写的关系。结语总结本文重要观点,指出废名小说风景叙事在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价值意义。
  各章主要内容及观点简述如下:
  第一章题为“儿童之美与风景叙事”,论述废名审美理想如何通过“风景儿童化”表达。废名小说的儿童之美常与风景之美、女性之美并存,表现出和谐共生的景象。废名小说的风景儿童化叙事,通过风景陌生化、风景去道德化等,表现儿童眼中之景的“纯真新奇之美”,让人重拾自然与人性的美好。为凸显儿童眼中风景之奇特,废名小说中出现“视角越界”等违背叙事常规的现象。废名风景儿童化叙事往往给读者带去愉悦、轻松与暖意,但有些作品也会让人感到伤感、沉重与寒意,短篇代表作《桃园》便呈现出这样的“哀伤之美”。
  第二章题为“女性之美与风景叙事”,论述废名如何通过“女性风景化”叙事表达其审美理想。女性风景化叙事是废名小说表达的重要方式,主要表现为将女性自然化、物化、诗画化和神圣化。在乡土题材小说中,废名多采用女性自然化的风景叙事,通过女性之美与风景之美的融合讴歌乡土之美;在都市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则多采用女性物化的风景叙事,通过女性之美的坍塌、风景之美在都市的隐匿,讽刺都市之恶。女性之美和风景之美的合一,是废名审美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通过将女性“诗画化”的风景叙事手法,营造女性与风景一体、人事与意境合一的“诗意世界”。废名还将女性之美提升到宗教高度,通过女性神圣化风景叙事,建构由圣洁女性与纯净风景合成的“人间圣境”,作为人生苦难的诗意救赎和世俗人生的审美超度。废名的女性风景化叙事,体现了女性崇拜思想。
  第三章题为“自然之美与风景叙事”,主要探讨小说中的风景叙事如何表达废名的自然观、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死观。废名认为自然世界是客观的物象存在,人类的情感意识投射其上,自然世界才能被感知和生发出意义。基于这种带有唯心色彩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废名小说通过风景书写,体现出境由心生、人生如梦的人生观,流露出追求内在真实与心灵之美的唯美倾向。为表达渴求美之永恒的“乌托邦”愿望,废名小说推崇静止时间观,在生死观上体现出歌颂死亡、以死亡来凝固留存美的极致唯美倾向。
  第四章题为“文体自觉与风景叙事”,主要探讨废名小说文体观如何通过风景叙事来表达。废名认为“人生的意义本来不在牠的故事,在于渲染这故事的手法”,他的小说文体观是“要有文辞没有意思”,所以与文辞密切相关的风景描写就成为他文体实验中最为倚重的手段。废名被公认的小说诗化、散文化文体特征,其实是频繁使用风景比拟、风景象征、风景想象、风景典故等媒介营造意境和叙述故事的结果。大量风景书写的加入,淡化了小说情节,松散了叙事结构,冲击了传统小说讲故事方式,打破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文体界线,体现出废名的小说文体创新与自觉,也反映出古典文学对废名现代小说创作的重要影响。
  第五章题为“语言自觉与风景叙事”,探讨的是废名语言文字观和风景叙事的关系。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同时语言文字又有“言不及意”“言不尽意”的局限性,面对这种困境,废名小说通过风景叙事这种极具包容度和申延性的方式进行突围。其具体描写模式体现为:意欲言说——无法言说——风景出场“立像以尽言”——人景合一“得意而忘言”。废名小说语言还呈现出文白夹杂、汉英杂陈的文字形态,这不仅是求学经历和创作个性的外在显露,也是作者表达策略的自主选择。而当这种杂陈的语言形态用于风景叙事时,则往往是作者“澄明自由”心境的率性流露。废名对文字极为苛求,不仅要精炼而且要精美,对自己的小说反复修改,从篇章句段的增删到字词标点的调整,无不体现“求美增美”的追求。这种修改过程,在小说的风景书写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
  第六章题为“艺术自觉与风景叙事”,探讨废名的艺术观如何通过风景叙事表达。对于艺术追求的真善美,废名认为应追求情感之“真”而非事实之“真”,而“美”的感情一定是“真”的和“善”的,由此他的艺术观和道德观就统一在“美”之上。面对“真而不美、美而不真”的困境,废名倡导用想象构筑艺术的“白日梦”去弥补,所以作者小说中的风景更多的是由当下风景引发的想象风景(“心景”)。这种独特的“心景”,体现出废名追求主观真实之想象之美、情感之美的艺术观。面对“善而不美、美而不善”的困境,废名借用“投身饲虎”典故,表达愿为美而献身,阐明自己“趋美从善”的审美取向和道德选择。
  在废名小说中,隐晦的思想、细腻的情感、抽象的理念、复杂的心理活动,大多借助风景书写来表现,对废名而言,几乎是无风景不小说的。废名小说的风景叙事,已成为废名独特文体的重要标识。从风景叙事这个窗口透视,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废名小说的独特价值和蕴含其中的丰富内涵。
其他文献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校面临着社会矛盾复杂化、多样化的挑战。高校危机管理不仅维系着师生生命财产安全、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学校声誉,而且影响着社会大局的稳定。“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面对严峻形势,如何在高校危机管理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作用,是一项十分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目前,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研究正处在起步阶段,将高校危机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研究的成果不多。本文尝
学位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是英国当代文坛著名小说家,主要作品有《糖果店主》《水之乡》《世外桃源》《最后一单酒》《唯愿你在此》等。小人物、历史、真相、死亡是构成斯威夫特式小说的四大要素。斯威夫特的创作喜欢以各类不幸小人物作为故事主人公,借助小说中小人物追溯绝对真相来引出背后的人性,加拿大学者琳达·哈琴称格雷厄姆·斯威夫特小说为历史元小说。斯威夫特常用“死亡”元素作为彰显人性的有力工具,通过描绘死亡诉说生存艰
学位
何士光是贵州当代重要的小说家,1980年代,他的短篇小说《乡场上》《种包谷的老人》《远行》接连获奖,是新时期贵州文学的骄傲。何士光被写入众多版本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但是到目前,尚没有对其小说进行整体研究的成果。这对于何士光创作研究及贵州当代小说研究都是一个遗憾。2018年,《何士光文集》7卷本出版,正是对何士光创作进行再研究的良好契机。本文以7卷本何士光文集为基础,还搜集了他1962到1996年
学位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影响了作为通俗文艺创作者的赵树理的文艺发展方向。赵树理在认真学习后,更加坚定了自身“大众”“通俗”的文艺方向,在天桥的所见所闻所感促使赵树理创办了《说说唱唱》杂志。《说说唱唱》作为五十年代期间重要的通俗曲艺刊物,于1950年1月在北京创刊。《说说唱唱》分为前后两期,前期(1950-1951)主要由赵树理、李伯钊任主编,后期(1952-1955)主要由老舍任主编。
学位
理查德·舒斯特曼(Richard Shusterman)是当今美国享有盛名的美学家、人文学者。他是当代新实用主义美学和身体美学的领军人物。“生活即审美”是舒斯特曼后期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随着审美日益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美学的研究对象不再囿于艺术和自然而扩展到了日常生活,生活美学成为当代美学的新形态。因此,重新审视和评价舒斯特曼的生活美学的美学价值对于推进当代美学的蓬勃发展有其必要性。本文主要从
提到“红灯记”,人们一般想到的是“文革”时期的京剧样板戏《红灯记》,但其实从沈默君创作电影文学剧本《革命自有后来人》开始,到现代电视剧《红灯记》的改编等,“红灯记”不仅包括了京剧样板戏《红灯记》,还包括了电影《自有后来人》、哈尔滨京剧院本《革命自有后来人》、沪剧《红灯记》、各剧种移植样板戏《红灯记》、现代互联网恶搞“红灯记”等等。“红灯记”系列作品所蕴含的意义内涵,甚至还可以追溯到民间流传的“红灯
本文将从汪曾祺小说的意象叙事作为切入点,来对汪曾祺小说的现代性问题进行阐释。这包括意象叙事的源起、意象叙事的主体以及意象叙事的叙事功能建构三个方面。  第一章主要论述的是意象叙事的缘起或特性。笔者将从从西方现代主义理论及其本土化和中国文学传统及其现代化的角度,这两个因素的两个进化维度进行考量。一是意象叙事的外源性,即其中包含的以象征主义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及其本地化的进程,这些为汪曾祺小说
学位
2018年贵州作家肖江虹的中篇小说《傩面》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这使得肖江虹成为贵州首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纵观肖江虹的小说,死亡始终是其小说中重要的主题,但对其小说中的死亡叙事还欠缺整体、全面的研究。本文以肖江虹的小说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死亡与民俗、死亡与审美和死亡与存在三个方面进行叙述,目的是对肖江虹的小说进行整体性的把握,揭示其死亡叙事及审美意义,揭示出作家的时代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全文分为
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贵州苗族作家小说创作呈现兴盛之势,形成了以苗族聚居区为主体的作家队伍。据不完全统计,在1949到1999年之间,贵州苗族作家加入省市作家协会以上有41位,已出版小说集12部,发表、出版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180多篇,其中有8部小说作品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因此,对贵州苗族作家的小说创作进行整体性关注,并进行深入研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贵州籍苗族作家们表现苗族题材
学位
作为宋代主要的诗歌批评样式,诗话之作不仅反映了宋代诗歌的发展状况,同时亦保留了大量诗话家对时人的论述。苏轼作为宋代诗坛十分重要的诗人,其豪放豁达、诙谐幽默的人格魅力,不拘一体的诗歌风格成为了宋代诗话中的重点讨论对象。本文以宋诗话为论述视角,力图对宋人诗话中所涉及的苏诗诗法、苏诗风格、苏诗渊源做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本文具体分为四章:  第一章探讨宋诗话对苏诗诗法的认识。宋人诗话全面论述并高度肯定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