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震云是一个重要且颇具特色的当代作家。他从偏僻贫穷的河南农村走来,经历过刻骨铭心的饥饿,权力的压榨和对灾荒的惶惑。刘震云不仅描述了农民日常生活中的困窘,还深入到农民的精神困境中,对农民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全方位的呈现。农民的生存之困,在刘震云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其笔下各种农民命运的书写,一是作为农民作家的刘震云自身在日常生活及身份价值认同上困惑挣扎。二者彼此交织折射。农民的生存之困,成为衔接其“新写实”创作及“新历史”书写的枢纽。与一般的乡土叙事不同,刘震云笔下的故乡从未显露温情的面目。他试图撕开熟悉的故乡面具,窥探对农民生存影响巨大的权力运作的“暗箱”,还不惜将自我放进去一起嘲弄,以揭示出权力、人心及历史间的复杂纠葛。在他内心,总有一股破译现实和历史真相的冲动。对这种冲动及力求新意的个性考察与分析,不能拘于一篇或几篇小说,必须将他的创作看成一个动态成长的整体。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梳理了刘震云的创作历程和学界对刘震云的研究状况,提出本文的研究设想与切入点。正文部分包含四章,第一章论述了叙述主体的故乡烙印。“灾民后裔”这个特殊的身份认同让刘震云初上文坛时,即把笔触对准了农民的生存之困以及乡土的权力反叛与历史生成。这里最能体现“灾民后裔”身份意识的是中篇《温故一九四二》。第二章讲述农民在城市的遭际。有了城市户口的“小林们”并未找到自己的存在“位置”与归属,他们陷入琐碎的生活,疲于奔命。第三章论述刘震云对农民“言说之困”的分析,包括拧巴的“理”及农民的千年孤独等。这是刘震云农民书写中极具特色和深度的一部分。第四章通过对刘震云的最新小说《我不是潘金莲》的分析,呈现刘震云独特的权力认知与批判方式。他的讽刺矛头不但指向当权者,也指向了民众。在闹剧式的上访故事中,刘震云释放了权贵“顶牛”的焦灼情绪,与现实达成了“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