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探索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理解和习得英语习语的主要因素,以期寻求处理习语的合理途径,从而促进英语习语的学习和掌握。关于理解过程,本文主要研究学习者因素(母语和二语水平)对正确理解英语习语的影响和学习者策略使用的通常模式。关于学习过程,本文在加工负荷假设(Hulstijn,2002)的理论构架下,检验了加工负荷不同的两种任务(语言接触和语义网络构建),主要回答了以下五个问题:1.母语对英语学习者理解英语习语是否有影响?2.二语水平对英语学习者理解英语习语是否有影响?3.语言接触是否促进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习语?4.语义网络构建任务是否促进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习语?5.加工负荷越大,对英语习语学习的促进作用是否越大?习语是日常交际不可或缺的部分。除了提供客观信息或描述客观事物以外,习语在表达个人情感和态度方面也极为出色。作为语言使用是否地道的一个方面,习语的恰当使用已成为揭示学习者二语语能是否接近母语者水平的重要指针之一,故而成为学习者学习使用二语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关于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比较丰富,但对习语这一特殊分支的习得研究相对匮乏。习语在词汇乃至整个语言当中有其独特之处。英语习语通常由多个词组合而成,在结构上相对固定,而其意义包括字面义和习语义两层。因为习语的意义并非各词词义的简单加和,所以逐字理解往往无法得出正确意义。母语者理解和学习习语尚需一定时间过程,对二语学习者其难度便可想而知。在关于习语理解的现有理论当中,有些理论认为字面意义优先激活,有些认为习语意义优先,有些认为二者并行不悖。那么二语学习者是如何理解英语习语的?在理解过程当中通常采用了哪些策略?本文实验A研究学习者因素(二语水平和母语)对正确理解英语习语的影响。实验采用5x2因素分析设计。根据语言形式和概念基础同汉语的对等程度(不同/相似/对等),将实验材料库里的英语习语分为5类。参与习语测试的两组受试分别代表了高级和中级水平,测试内容是译出测试页中的25个习语。测试结果显示二语水平和母语的影响均有显著意义。母语对二语习语理解的影响可分两个层次,语言形式和概念基础。在形式和概念基础上与汉语差别越大,理解难度越大;概念基础不同但形式相同的习语,理解难度高于概念基础相同而形式不同的习语,揭示了母语和二语在概念基础上的差别对语言理解的影响更为深刻。为进一步了解学习者的认知处理过程,6名受试以有声思维的形式汇报了理解15个习语的思维过程。结果表明,二语学习者理解英语习语时的策略选择呈现出一定的模式。从策略使用频率上看,字面意义>母语策略>讨论分析>背景知识>重复/阐释>形象构建。从过程上看,首先激活成份词汇的字面意义,然后在母语中搜索对应的习语,如果匹配成功则选定为该英语习语的意义;如果匹配不成功,则使用背景知识等其他策略,猜测英语习语的意义。在第二语言习得(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普遍认为在课堂语言教学中,显性教学和任务活动对学习者有积极作用(Long 1983等)。Ellis(1994a)和Ellis(1994b)认为意义的学习需要显性教学,需要学习者在语义和概念层面上有意识进行加工,有意识地关联形式和意义。但对于如何开展活动有效引导学习者,研究者的意见不尽一致。Hulstijn(2002)提出的加工负荷理论认为人们在认知活动中,加工负荷越大,认知加工程度越深,习得效果就会越好。为了检验加工程度不同的任务是否有效、效果是否有差异,实验B采取了前测、处理和后测的实验设计,以语言接触和语义网络构建任务为实验处理。同一水平的三组受试参与实验,其中一组为控制组,其他两组分别接受一种实验处理。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语言接触和语义网络构建任务都积极促进了学习者对英语习语的习得,影响均有显著意义。语义网络构建任务比单纯语言接触对学习者学习英语习语的影响更加明显,从而证明了加工负荷较大的任务导致的提高幅度较大。论文随后讨论了该研究在语言教学中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主要就如何在外语课堂教学环境中实施习语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总之,该研究的目的不是为语言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技巧,而是使他们意识到习语教学不可囿于词汇范围或语言形式层面,应该拓展到概念和文化的广阔范围中系统讲授,引导学生优化知识结构并掌握认知资源合理配置的策略和方法。在最后一章中,论文总结了该研究的主要结论,并指出研究中的一些不足。该章还对今后这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