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合成了五个系列29种过渡金属酞菁配合物,研究了其对锂/亚硫酰氯电池的催化作用。1.采用微波法合成了四溴基金属酞菁配合物MPcTb(M=Mn(Ⅱ)、Fe(Ⅱ)、Fe(Ⅲ)、Co(Ⅱ)、Ni(Ⅱ)、Cu(Ⅱ)、Zn(Ⅱ))、4-溴基邻苯二甲酸酐和2,3-吡啶二羧酸的不对称金属酞菁配合物MPcBpBb(M=Mn(Ⅱ)、Fe(Ⅱ)、Co(Ⅱ)、Ni(Ⅱ)、Cu(Ⅱ)、Cr(Ⅲ))、4-溴基邻苯二甲酸酐和2,3-吡嗪二羧酸的不对称金属酞菁配合物MPcBpzBb(M=Mn(Ⅱ)、Fe(Ⅱ)、Co(Ⅱ)、Ni(Ⅱ)、Cu(Ⅱ)、Cr(IⅢ))及两个系列的过渡金属双核酞菁配合物六溴基双核金属酞菁配合物M2(PcHb)2(M=Mn(Ⅱ)、Fe(Ⅱ)、Co(Ⅱ)、Ni(Ⅱ)、Cu(Ⅱ))和六溴基双核金属酞菁酮配合物M2(PcHb)2C(M=Mn(Ⅱ)、Fe(Ⅱ)、Co(Ⅱ)、Ni(Ⅱ)、Cu(Ⅱ)),分别对它们进行了红外、紫外和元素分析,并对部分酞菁配合物进行了热分析。2.对合成的29种金属酞菁配合物作为锂/亚硫酰氯电池的正极催化剂进行了电性能测试,研究了其对电池放电时间、平均电压及电池容量等的影响,分析了中心金属离子、配体及取代基对电池催化性能的影响。酞菁配合物的加入大多可延长Li/SOCl2电池放电时间约为20%以上,电压可提高0.02~0.2V,提高电池实际容量达20~70%。在相同系列的酞菁配合物中,不同金属离子具有不同的催化活性,实验可得中心离子为Mn(Ⅱ)、Fe(Ⅱ)、Co(Ⅱ)的酞菁配合物大都具有优良的催化性能,这是由于Mn(Ⅱ)、Fe(Ⅱ)、Co(Ⅱ)的酞菁配合物的氧化还原发生在中心金属离子上。而中心离子为Fe(Ⅲ)、Cu(Ⅱ)、Zn(Ⅱ)的酞菁配合物的催化性能比较差,因为Fe(Ⅲ)、Cu(Ⅱ)、Zn(Ⅱ)的酞菁配合物的氧化还原发生在酞菁环上。3.完善了金属酞菁配合物对锂/亚硫酰氯电池正极的催化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