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建立了测定人体血浆中肌苷、对乙酰氨基苯甲酸及二甲氨基异丙醇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分析方法,根据测定结果绘制药-时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阐明中国健康受试者口服异丙肌苷片后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为异丙肌苷片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本研究建立了同时测定人体血浆中肌苷、对乙酰氨基苯甲酸的LC-MS/MS分析方法。取血浆样品经蛋白沉淀方法处理后,以乙腈为有机相,5 mmol/L醋酸铵水溶液为水相,采用梯度洗脱的方式,用SUPELCO Ascentis(?)Express C18柱(4.6×150mmI.D.,5μm)进行分离,流速为0.8mL/min。选用配有电喷雾离子源的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以多重反应监测(MRM)方式进行负离子检测,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反应分别为m/z 267.2→ m/z 143.9(肌苷)、m/z 178.2→ m/z 133.8(对乙酰氨基苯甲酸)和m/z 211.1→m/z 166.9(内标联苯乙酸)。肌昔线性范围为30-1000 ng/mL,定量下限为30 ng/mL;对乙酰氨基苯甲酸的线性范围为10-10000 ng/mL,定量下限为10 ng/mL。本研究按照相关规定做了全面的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本方法准确度、精密度、方法专属性、样品稳定性、提取回收率和基质效应等均符合要求。本研究建立了单独测定血浆中二甲氨基异丙醇的LC-MS/MS分析方法。取血浆样品经蛋白沉淀方法处理后,以甲醇为有机相,10 mmol/L醋酸铵水溶液为水相,采用梯度洗脱的方式,用SUPELCO Ascentis(?)C18柱(4.6×50mm I.D.,5μm)进行分离,流速为1 mL/min。选用配有电喷雾离子源的线性离子阱质谱仪,以多重反应监测(MRM)方式进行正离子检测,用于定量分析的离子反应分别为m/z 103.9→m/z71.1(二甲氨基异丙醇)和 m/z285.2→m/z193.1(内标地西泮)。二甲氨基异丙醇的线性范围为50-3000 ng/mL,定量下限为50 ng/mL。本研究按照相关规定做了全面的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本方法准确度、精密度、方法专属性、样品稳定性、提取回收率和基质效应等均符合要求。基于建立的LC-MS/MS方法,对异丙肌苷片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肌苷为内源性物质,血药浓度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约100-400ng/mL,不参与药代参数的计算。对乙酰氨基苯甲酸、二甲氨基异丙醇的药代参数如下:口服0.5 g异丙肌苷片后,对乙酰氨基苯甲酸、二甲氨基异丙醇的AUC0-t分别为 3555.1 ± 2469.68 μg/L·h 和 4458.32 ± 1299.07 μg/L·h;Cmax分别为 3390.5 ±3949.62 ng/mL和 1080.9 ± 384.93 ng/mL;T1/2分别为 1.15 ± 0.57 h 和 3.61 ± 0.93 h;Tmax为0.83 ±0.31 h和1.18 ±0.55h。口服1.0 g异丙肌苷片后,对乙酰氨基苯甲酸、二甲氨基异丙醇的 AUC0-t分别为 7912.17 ± 4483.07 μg/L·h和 7656.68 ±2259.36 μg/L·h;Cmax 分别为 7042.00 ± 2610.86 ng/mL 和 2081.00 ± 694.14 ng/mL;T1/2 分别为 1.15 ±0.42 h 和 4.36 ±1.68h;Tmax为 0.63 ±0.18 h 和 0.73 ±0.18 h。口服2.0 g异丙肌苷片后,对乙酰氨基苯甲酸、二甲氨基异丙醇的AUC0-t分别为18153.28 ± 11416.54 μg/L·h和 13924.42 ± 2598.47 μg/L·h;Cmax 分别为 14838.00 ±11703.67 ng/mL 和 3227.5 ± 964.61 ng/mL;T1/2 分别为 1.45 ± 0.69 h 和 3.55 ± 0.81h;Tmax为0.95±0.48h和1.13±0.48h。高脂肪餐饮食影响试验中,对乙酰氨基苯甲酸、二甲氨基异丙醇的 AUC0-t 分别为 4150.37 ± 2076.22 μg/L·h 和 7243.55 ±2697.51 μg/L·h;Cmax 分别为 1997.10 ± 1459.85 ng/mL 和 1497.20 ± 609.23 ng/mL;T1/2 分别为 1.23 ± 0.62 h 和 3.76±0.80 h;Tmax 为 1.58 ± 0.83 h 和 1.90 ± 0.94 h。连续7天口服1.0 g异丙肌苷片后,对乙酰氨基苯甲酸、二甲氨基异丙醇的AUC0-t分别为 9473.08 ± 3823.29 μg/L·h 和 9791.53 ± 3676.78 μg/L·h;分别为 9068.89 ±4349.97 ng/mL 和 2415.56 ± 750.51 ng/mL;T1/2 分别为 2.09 ± 1.37 h 和 3.77 ± 1.62h;Tmax 为 0.64 ± 0.18 h 和 0.78 ± 0.38 h。统计学计算结果表明,在所研究剂量范围内,对乙酰氨基苯甲酸和二甲氨基异丙醇Cmax、AUC0-t和AUC0-∞均随剂量增加而增加,具有线性药动学趋势;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1/2z、Vz/F、CLz/F在低、中、高三剂量间无显著差异(P>0.05);高脂肪餐降低了对乙酰氨基苯甲酸的吸收速率和吸收程度,减缓了二甲氨基异丙醇的吸收速率;多次给药后对乙酰氨基苯甲酸和二甲氨基异丙醇在体内的蓄积因子分别为1.24和1.12,说明二者在体内基本无蓄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