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社会从城市聚落开始产生到如今步入城市文明时代,一直处于对生态环境的不断适应、改造和再适应过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态如何,或者怎样达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会是人类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当前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发展战略背景下,对具有中国城市化发展典型特征的东北地区进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研究就更具意义。本文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东北地区工业化以来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过程进行全景式特征分析,尝试判断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阶段历程。通过选取适当城市化发与生态环境发展指标,凭借引入的城市新陈代谢效率、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脱钩概念,并借助DEA模型、脱钩模型,分析诊断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格局。运用最小二乘法(OLS)等统计学方法,尝试分析影响城市新陈代谢效率变化、城市脱钩状态转变的因子,在对影响因子综合梳理的基础上构建其作用机理。文章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文章第一部分由第一章和第二章组成。首先,主要对研究的背景进行了论述,为研究选题提供必要的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本研究的价值与意义,进而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其次,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明确本文中出现和涉及的相关概念内涵;并在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总结和梳理基础上,明确本文研究中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的侧重点和重要内容所在。文章第二部分由第三章构成。文章从东北地区工业化以来城市发展的萌芽状态到现状的过程进行梳理,并对城市化发展不同时期的生态环境响应过程进行分析,尤其借助构建的城市化指数和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对1990年以来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过程进行定量测度分析。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经历了数个类“S”型的发展周期,整体而言,呈现出一种畸形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发展趋势整体处于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的左侧和中间区段。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过程经历畸形发展、相对协调发展、不协调发展和向协调发展动态转变等四个阶段。文章第三部分即第四章。文章从城市生命体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脱钩分析的不同视角出发,一方面通过城市生命体概念的引入提出城市健康诊断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内涵解读,进而借助城市新陈代谢效率实现城市健康的诊断测度,研究显示东北地区以城市亚健康状态的“群”分布特征为主。另一方面,通过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脱钩分析,发现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逐步呈现显著“群”空间集聚特征,而当前,生态环境压力的空间分布仍处于沿“T”字形交通沿线为主,在对城市化发展的空间响应方面滞后性明显。整体而言,近10年东北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向基本协调状态转变。文章第四部分为第五章。文章在对城市健康诊断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脱钩状态诊断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城市健康状态变化以及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脱钩状态变迁的影响因子,综合研究梳理后发现:生态环境中的资源、能源要素对城市化发展起到诱发和支撑作用,自然生态环境对城市发展则体现限制与倒逼作用,而生态环境响应与生态环境威胁的制衡作用,综合反映出生态环境系统自生对城市的作用与响应过程;人口、经济集聚的促进作用呈现“规模不经济”,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逐渐减弱,对生态环境压力的作用则增强;社会城市化对城市的转变起到一定的支撑价值,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要素;宏观政策则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以创新驱动为动力,摆脱现有的投资驱动和资源型经济发展方式是未来东北地区实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