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以降,或受神秘的东方吸引,或由于开拓新的传教地的需要,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然而历史上,传教士多次来华,基督教却始终游离于中国的主流之外,这和儒学根深蒂固的地位密切相关。儒学由孔子所创立,以“仁”为思想核心,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传教士意识到这点,对自己的传教策略做了相应的改变,他们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习俗,广泛地学习儒家思想,采取“以中化中”的方式,试图融合二者,以宣扬基督教思想。本论文选取了不同时期来华的两位传教士——利玛窦、花之安进行研究,着重分析他们的儒学观中对于“仁”、“孝”思想的理解。通过历时的分析研究,探讨他们儒学观的异同及与时代演变之关系,以及他们对于儒学的研究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就文章的选题、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意义等情况做详细说明。第二至第四章为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二章主要探讨利玛窦及其著作《天主实义》。分析利玛窦在《天主实义》中所阐释的“仁”、“孝”观。利玛窦于明末来华,是传教士来华的早期,他初来乍到,为了在中国立稳脚跟,开创了“合儒”、“补儒”的传教策略,他认为天主教教义和儒学思想相通,实际上这是“会通儒学”的一种表现。他在向万历皇帝传教的时候说:我们的到来,不是否定你们的圣经贤传,只是提出一些补充而已。第三章主要讨论花之安及其著作《自西徂东》、《经学不厌精》。分析花之安的“仁”、“孝”观。花之安和利玛窦的思想一脉相承,他践行了林乐知“孔子加耶稣”的传教模式,而林乐知的理论,是经过百年“礼仪之争”认识到贯彻利玛窦规矩重要性之后,对利玛窦“合儒”、“补儒”等策略的系统性总结。第四章对比分析利玛窦与花之安的儒学观,探讨其异同及其产生之原因。虽然花之安和利玛窦思想一脉相承,但是他们的传教策略亦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在解读儒家的“仁”、“孝”观上亦体现出了差异。利玛窦于明末来华传教,他开拓的“合儒”、“补儒”的传教策略,影响深远。他在《天主实义》中多以天主教教义附和儒家思想,探究天主教义和儒学的相通之处,如利玛窦认同儒家“仁”的思想,且不反对中国的祭祖传统。同时利玛窦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儒学的不足之处。百年“礼仪之争”后,清末花之安与其思想一脉相承。但他们对儒学的解读有明显的差异。他们儒学观的根本区别在于二者对待儒学的态度——利玛窦始终以天主教义附和儒家思想,而花之安以“惊醒中国之人”为出发点,以改变晚清中国之颓势为己任,提出惟有信奉基督教才能够改变中国,此时他认为西方的思想制度高于儒家,企图以西方先进科技、管理方式等改造中国。利玛窦、花之安对中国传统思想的解读产生异同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受时代历史背景影响——利玛窦被称为来华传教第一人,他的态度决定了他能否在儒学占主流地位的中国立稳脚跟,不被驱赶,并且他对当时天朝中国的文化持学习的态度;而花之安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来华,传教士的地位随着战争的影响得以提高,而中国也处于衰败之时,所以他秉持改造中国的态度。传教士对中国经典的学习、研究对中学西渐以及对西方后世汉学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研究传教士对中国儒家思想的解读对了解中西方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