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有关火热致病的研究内容丰富,尤其是金元时期的医家十分重视火热病的研究和治疗。《黄帝内经素问》中也有六气皆从火化之义。这其中相火的理论是最有特点的,它来源于五运六气学说,逐渐演化成用来阐释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理论,并用来指导临床实践。然而在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各家的观点出现了许多分歧,概念含义模糊不清,使用的标准也不够明确。因此,很有必要将相火的理论进行细致的梳理,从而把相火理论的发展脉络呈现出来。“相火”一词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中“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是用来阐述运气学说的。在宋金元时期,刘完素首先把相火运用于人体,言“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在此基础上,朱丹溪继承并极大发挥了相火理论,认为肝肾内寄相火,正常相火可以助生化之功,而相火妄动则为元气之贼。他的理论被后世广泛认可,进而也开创了对相火病理状态即相火妄动所致疾病的研究。凡后世用论治相火大多引用丹溪的理论来辨证治疗。文献综述部分对近20年有关相火理论的文献做了归纳总结。按内容把所有的文献分成了理论研究文献和临床应用文献,并且做出了2篇文献综述分别对二者进行总结。综述一为相火理论文献的研究进展,按时间顺序,把历代医家与现代学者对相火的阐述进行了梳理总结。综述二为相火理论现代应用的研究进展,把近20年对相火理论应用于现代临床研究的进展做了总结,以期对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种有益的参考。论文正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义溯源。以《黄帝内经素问》和《灵枢经》中的理论作为依据,对历代医家相火理论的阐述进行评议。为了把相火理论的涵义全面、清楚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一部分内容分别从相火与君火、龙雷火、阴火、民火的联系与区别,相火的性质特点、相火的部位、相火致病的证治以及三焦心包络的考证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得出《黄帝内经素问》中“相火以位”的个人理解。第二部分是理论探讨。这一部分把与相火理论相关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以期找到相火理论的本质内容。内容分为足少阳胆经与相火属性的辨析;相火与肾、命门的关系、相火与阳气的关系、君火与神明的关系、从古代君相关系来看君火与相火的关系、相火阳气说与龙雷相火说的关系等六个部分。最后得出笔者归纳的相火理论的内容:相火的本质是人体阳气,寄位于少阳三焦、心包之处。其气根源于肾、命门,而通行全身,对人体起着温煦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促进脏腑气化,保持人体生机的功能。相火与君火在实质上是同一的,均是阳气,而君火是阳气之精华,是神明。二者共同对人体的机能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部分是结语和讨论。本文从近20年研究相火理论的文献入手,对历代医家有关相火理论的阐述进行总结,并归纳了相火理论现代临床应用的进展。而后从古代文献入手,对相火理论内容中的各个部分做逐一分析,得出“相火以位”的含义。最后对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得出了笔者对相火理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