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质下不同部位损伤所致失语症的神经心理学特征——来自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的双分离证据

来源 :遵义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jjs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认知神经心理学(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CNP)的角度,研究分析皮质下不同部位损伤所致失语症的神经心理学特征,以探讨人类皮质下失语(Subcortical Aphasa,SA)可能的神经心理机制,并为其临床康复提供CNP的理论依据。 方法:对皮质下不同部位(右侧半卵圆中心和右侧尾状核头部)脑梗塞患者进行汉语失语检查法(Aphasia Battery in Chinese,ABC法)、Benton视觉保持测验(Benton Visual Retention Test, BVRT)及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Revised by China,WAIS-RC)的测定,对检测结果进行多种理论模型的分析比较。 结果:右侧半卵圆中心梗塞与右侧尾状核头部梗塞患者的言语和其它认知功能出现双分离(double dissociation):前者失语症表现为言语流利性、视-读功能、照画图能力的下降,同时突出表现为视空间知觉障碍,后者则引起主要在对较复杂口头指令的执行、复杂运用及计算能力的明显下降,并有概念形成能力下降为主的认知损伤。 结论:(1)非优势半球皮质下病变亦可引起失语,但具体病变部位不同,失语特征也不尽相同;(2)非优势半球皮质下不同部位病变在引起不同特征的SA的同时,还伴随不同特征的其它认知功能损害;(3)结果提示皮质下不同部位病变引起的失语症可能有其不同的神经心理机制,临床应采取不同的康复策略。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前后血浆中白细胞介素-17(IL-17)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变化,探讨IL-17、IL-8在CO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
目的: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为了研究肿瘤标志物与肿瘤复发转移、疗效反应、生存期之间的相关性,并比较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肺癌之间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本文讨论了国际视野下的东方管理。首先提出关于东方管理的一些思考,然后分别论述了印度管理、韩国管理和日本管理的特点,最后讨论了中国管理的相关内容。 This article d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