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出现症状或致残、致死多发生在40岁后、男性发病早于女性。冠心病最主要的病理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是复杂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炎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冠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与进展,到易损斑块的破裂均有炎症介质的参与。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的死亡率成倍增加。研究表明:内脂素是一种脂肪细胞因子,与易损斑块、血管增生、内皮功能、炎症等相关,广泛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在炎症急性期会迅速升高,是一种敏感又可靠的炎症标志物。研究显示,血清内脂素与hs-CRP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他汀类药物通过阻断体内胆固醇的合成来降低血中胆固醇水平,还有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抗炎的作用。本实验主要研究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和hs-CRP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内脂素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学指标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并推断预后。方法: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经冠状动脉造影,采用国际通用的直径法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凡狭窄≥50%者定为CHD,<50%者定为NCHD;糖尿病的诊断标准采用1999年WHO的标准:糖尿病症状+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或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2h血糖﹙2hPG)≧11.1mmol/l(200mg/dl)。选择2009年6月~2010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确诊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9~68岁,平均年龄﹙58.3±8.7﹚岁,身高﹙165.4±5.3)cm,体重(62.1±4.6)kg。同一时期健康体检者30例,来自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8~67岁,平均年龄﹙54.6±12.3﹚岁,身高﹙162.4±7.5)cm,体重(63.2±6.1)kg,均排除冠心病且经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排除2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所有的研究对象除外:脑卒中、肺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肿瘤、血液病、近期使用激素者、明确心脏瓣膜病患者以及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患者。各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健康对照组取过夜空腹静脉血一次,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取过夜空腹静脉血一次及阿托伐他汀钙干预后14天过夜空腹静脉血一次。比较两组药物干预前血脂、Hs-CRP、血清内脂素水平,比较药物干预前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血清内脂素水平和Hs-CRP水平及两者之间相关性。结果:健康对照组平均年龄﹙54.6±12.3﹚岁,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平均年龄﹙58.3±8.7﹚岁,两组相比平均年龄、性别构成无统计学差异﹙P﹥0.05﹚;健康对照组TC﹙4.26±0.73﹚mmol/L、LDL-C﹙2.71±0. 34﹚mmol/L、TG﹙1.20±0.35﹚mmol/L、HDL-C﹙1.05±0.21﹚mmol/L、hs-CRP﹙3.95±1.21﹚mg/L、Visfatin﹙2.28±0.57﹚ng/mL,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TC﹙5.42±1.63﹚mmol/L、LDL-C﹙3.06±0.42﹚mmol/L、TG﹙1.45±0.37﹚mmol/L、HDL-C﹙1.17±0.26﹚mmol/L、hs-CRP﹙20.1±5.02﹚mg/L、Visfatin﹙7.13±1.02﹚ng/mL,健康对照组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患者入院治疗前的TC、LDL-C、TG、HDL-C、hs-CRP、Visfatin经统计学两样本均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TC﹙4.39±0.63﹚mmol/L、LDL-C﹙2.45±0.54﹚mmol/L、TG﹙1.32±0.29﹚mmol/L、HDL-C﹙1.24±0.21﹚mmol/L、hs-CRP﹙9.07±2.43﹚mg/L、Visfatin﹙4.35±0.67﹚ng/mL值有显著下降,经配对t检验,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hs-CRP与Visfatin呈正的直线关系,r值分别为0.467、0.572。结论:1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药物干预前血清内脂素、hs-CRP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表明血清内脂素、hs-CRP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发展。2药物干预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及高脂血症患者血脂、血清内脂素、hs-CRP水平降低,表明他汀类药物在降脂的同时,还发挥了抗炎作用。3血清内脂素、hs-CRP水平具有相关性,血清内脂素是一种新的评估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预测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