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定位对剪切波分裂的影响分析与张家口-渤海地震带西端地壳介质各向异性

来源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xufei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壳介质的各向异性主要是由大量充满流体的微裂隙的定向排列引起的,剪切波穿过这种含有微裂隙的介质时会产生分裂现象。剪切波分裂参数与地壳介质的物理性质有关,与区域应力场有关。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与裂隙走向一致,反映了原地主压应力场方向。慢剪切波时间延迟与区域介质各向异性程度有关。在地壳剪切波分裂研究中,地震的定位误差对剪切波分裂参数有影响。本文对定位误差特别是深度方向的误差所引起的时间延迟变化进行了讨论,比较了不同大小的深度误差对归一化后的时间延迟的影响。定量分析的结果显示,深度定位误差对选择窗口内波形数据和慢剪切波时间延迟的分析影响很大。张家口-渤海地震带西端位于华北盆地、燕山隆起和太行山隆起三个构造单元的交界处。山西地震带和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在此交汇,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区域内分布着多条NE,ENE向和NW,WNW向的断层,GPS资料和震源机制给出的区域内的主压应力轴方向为ENE(近E-W)向。本研究对华北地区2006年1月~2009年11月的地震进行了双差定位。定位结果显示,华北地区的地震主要集中在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上。震源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WNW向,但在地震带内部,震源有明显的沿断层走向分布趋势。文章对震源分布沿断层走向明显的唐山地区和邢台地区做深度剖面,分析了区域内断层深部形态与震源空间分布的关系。本研究利用张家口-渤海地震带西端布设的流动台网和河北地区北部的区域台网记录到的波形数据,采用SAM分析方法分析了张家口-渤海地震带西端的地壳介质各向异性。通过对研究区域内各台站记录到的剪切波窗口在36°以内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该区域两个快剪切波优势取向:第一优势取向96.98°±17.19°和第二优势取向32.00°±15.63°。其中第一优势取向反映了原地主压应力方向,与另一个研究获得的区域“背景”主压应力方向非常一致;第二优势取向与山西地震带北端的断层走向基本一致。研究表明,在区域南部靠近NE~NEN向的山西地震带的几个台站,其快波偏振方向与山西地震带走向基本一致。此外,还有几个台站,位于靠近局部凹陷与隆起交汇(怀安盆地边缘)地区的台站上,其快波偏振方向表现出两个优势取向,可能与台站附近复杂的地质构造环境有关,这个结果可能是源于区域主压应力方向和局部走滑断裂走向的双重作用。文章结合GPS形变资料和区域内地震震源机制解得出的结论与本研究剪切波分裂分析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初步讨论了张渤带西端区域地壳的各向异性特征和应力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在本研究区内背景应力和局部地质构造都会对快剪切波偏振方向产生影响。
其他文献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了Ms8.0地震。这次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著名的龙门山断裂带上,震中位于映秀镇西南侧(N31.0°,E103.4°),震源深度14km。汶川地震的余震序列非
地震定位是指确定地震的震源位置和发震时刻。准确的地震定位结果对地震活动性分析、震源机制求解及地球内部结构探测等问题非常重要。地震定位精度除受台网分布、到时读数精
湘南三九地区在对伽马能谱资料进行处理和异常圈定时,由于该区特殊的铀成矿地质条件,导致实测的伽马能谱数据偏离正态或对数正态分布规律,使得传统的统计学方法确定异常下限
本文以长白山东南方向玄武岩覆盖区为研究对象,搜集了大量的有关调查区前人总结的地质和物探资料,包括区域地质特征、勘探概况以及调查区的成矿规律。在此基础上,测量了705块
陇东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和沉积演化历史。延长组长8段是研究区最主要的勘探目的层之一,该段砂岩储层属于低孔低渗储层,砂岩粒度细,成岩作用强烈,孔
学位
本文使用不规则网格单元划分下的最短路径算法(ISPM)结合分区多步计算技术,实现了二维和三维复杂层状起伏介质中的多次透射、反射及转换波的追踪计算。其原理是将模型按速度
本论文利用TC—1和Cluster-3卫星等离子体和磁场探测数据,以及加拿大地磁台站数据,采用时间叠加法统计研究了2004年TC-1和Cluster-3探测到的175个磁尾中心等离子体片高速流事
学位
川口—劳山油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的东南部,长6油层组是该油区的主要石油勘探的层位。研究区的油藏类型主要是低孔低渗的岩性油藏。砂岩类型除常规砂岩,还发育部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