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救助报道的影像呈现——腾讯《中国人的一天》图片故事栏目的叙事研究

来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ny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大众的信息消费方式从以往的文字为中心逐渐向以视觉为中心过渡,大众成为电子、数字媒介的图像人,他们乐于通过图片、视频等影像介质来获取信息,图像叙事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腾讯新闻图片故事栏目《中国人的一天》成立于2010年,该栏目旨在记录并展现普通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关注那些用心生活的人。栏目自上线以来,每日推出一期人物故事,一年365天从未间断,从名人富贾至贩夫走卒,几乎涵盖了社会的各行各业,全面展示了中国人的平凡生活。栏目上线至今已推出超过3000期。2014年《中国人的一天》开始刊发第一篇公益救助类的图片故事,截止到2018年9月19日,《中国人的一天》栏目共刊发34篇公益救助类图片故事、筹款总额超过1100万,帮助数百个家庭或个人走出生活的困境,传递社会正能量,引导社会规范,拥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本文以腾讯新闻图片故事栏目《中国人的一天》为研究对象,分析该栏目所刊发的公益救助类的图片故事的叙事特征和策略。笔者结合叙事学、符号学以及图像学的相关理论,在第一章中对《中国人的一天》栏目所刊发的34篇公益救助类的图片故事进行微观和宏观层面的分析,微观层面主要包括图片景别以及拍摄视角,宏观层面主要包括救助议题、叙述视角以及拍摄时长三个方面,从而把握其总体特征。第二章,笔者针对叙述主体、读者、叙事交流模式进行考察,发现该栏目的叙述主体分为明显的叙述者和隐性的叙述者两种类型,读者也有与之对应的真实读者和隐含读者之分,查特曼的叙事交流模式适用于该栏目所刊发的公益救助类图片故事的叙事交流模式;第三章则对该栏目推出的公益救助类图片故事的的叙事主题和特点进行研究,发现“苦难”和“希望”两大叙事主题,图片的唤情性、文字辅助性、视频的延伸性则是影像叙事的主要特征;第四章主要研究公益救助类图片故事的叙事策略,包括叙事化镜头语言的运用、时空蒙太奇效果的营造、读者欲求的唤醒、满足、延续的机制策略。最后,笔者发现这类图片故事在叙事上存在不足,诸如叙事情节缺失以及叙事基调滥情等,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以期该栏目能够推出更多符合叙事逻辑的公益图片故事,加强读者与图片故事文本之间的关系链接,从而更好的帮助弱势群体筹款,解他们燃眉之急并重塑他们的命运轨迹,从而扩大栏目影响力、传播力和公信力。
其他文献
中国古典文论英译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繁荣世界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文心雕龙》是南北朝时期刘勰撰写的文学批评经典之作,是中国古典文论的集大成者。但国内外对文心雕龙英译研究尚待发展壮大,将其英译与接受美学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更是少有涉猎。宇文所安《文心雕龙》英译本作为哈佛大学权威教材,其蕴含的接受美学思想值得探讨。接受美学理论从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文本和读者转变,其理论根基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均体现
学位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典文论的巅峰之作,它总结了历代以来的创作经验,建立了系统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美学理论。《文心雕龙》的英译,是一个“互文复调中创生”的复杂过程。探究互文与复调过程的奥秘,不仅可以寻觅译本差异的根本原因以及中华文化在西方解读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折射,也有益于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互动,进而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本文以《文心雕龙》的两个英译本为基础,选取复调与互文性理论进一步探讨译本生
学位
随着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已十分迫切。《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大学生培养自身创新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由于中国大学生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环境中,“思辨缺席症”现象在中国各大高校已普遍存在。虽然在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和教育学家对培养大学生思辨能力进行了一些相关研究,但是鲜有将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英语写作课堂中从而提高英专学生思辨能力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究英语写作课堂使用产出导向
学位
翻译不仅是语言信息的转换过程,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译者,贯穿于翻译的全过程,很大程度上对翻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译者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直到“文化转向”的出现,译者的地位和权力才得到了重视与肯定。随之,研究者们在多种理论的指导下对译者主体性进行了论述,从而改善了译者之前的从属地位。  安德烈.勒菲弗尔在操纵理论中指出译文是在意识
学位
健康传播是公共空间重要的传播活动与社会运动之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对健康传播的内容、方式、效果、意义等方面带来了深刻变化,这得益于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如此同时,社会变革的过程依附“新事物”的推广与普及,当发展作为一种变革的推力因子时,它不再仅仅依靠技术产品和制度作风,而它创新扩散的过程更需要一种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来支撑。观念的创新扩散与技术的创新扩散具有相同的特征,但前者更因创新性质和扩散过程的不同
学位
国家的科技形象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世界了解中国科技发展现状的窗口,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已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的长远规划。中国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使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许多优秀的成果,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科技领域发展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科技形象的构建与传播也日益成为重要议题。  本文以《纽约时报》2014-2018 年的涉华科技报道为
学位
清末留日女学生在日本进行的报刊宣传活动很少被当成研究的主要对象,但是她们在日本的办报宣传作为实践活动在报刊史和妇女史上都有着开创性的意义,她们所提倡和宣传的兴女学、争女权等主张在当时也显得高瞻远瞩。她们在日本组织女子团体,创办女性报刊,寻求在公共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为女性争取本应拥有的权利。  本文以清末留日女学生在日本进行的报刊宣传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史料为参考,试图整理她们进行报刊宣传活动的
学位
20世纪以来,随着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正在从传统的生产型社会向新型消费型社会转变,人们消费的不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还有其符号价值。因此,自人类产生便有且处处都体现着消费文化中符号消费特征的时尚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借助各种媒介在社会中得以广泛传播。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微信成为强势传播工具,随后诞生的微信公众号更是成为移动阅读的集大成者,
学位
《新华文学》是新加坡作家协会的旗舰刊物,作为新加坡华文文坛重要的代表性文学杂志。它是新加坡华文文学传播与研究的重要媒介,新加坡华文文学令人瞩目的成就也丰富了《新华文学》的传播内容。作为传播媒介的《新华文学》和作为传播对象的新加坡华文文学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生发展的关系。  本文从传播学中文学传播的理论视角切入,选取“一带一路”上的重要国家新加坡,和其国内作家协会创办的华文文学杂志《新华
学位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媒体公信力的基础,也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准则。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要坚守新闻真实性原则,做到报道中每一个要素,每一处细节都与客观事实相符合。新闻的真实性不仅是一个新闻业务问题,还是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尤其是随着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媒体因为报道失实而被告上法庭,也大多因为失实而败诉,新闻真实性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基本真实”源于 1993 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