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书于民国十年的《张氏音括》是山东济阳人张文炜编制的等韵学著作。长期以来,此书并未被研究者重视。本文以明清官话研究的视阈考察此书,对此书的语音资料进行整理,结合其他韵书和现代济阳方言资料,采用历史语言学的方法,比较全面地对《张氏音括》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通过历时和共时的比较,发现语言发展特别是明清官话发展、北方通语语音演变史中的一些规律,为汉语音韵学、现代汉语语音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提供参考资料。全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张氏音括》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版本与成书、编纂体例等。介绍此书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材料性质与来源,介绍研究方法,提出本文的研究意义与价值。第二章,韵书声母系统。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对韵图的分析,参照现代方言和其他明清官话韵书,构拟出韵书的声母系统。其中重点对以下几个问题予以讨论:(一)古知庄章三组声母的分合,指出《张氏音括》中知庄章合一。(二)腭化与尖团音的问题,指出书中见开二的字已经发生了腭化,见组细音也已变为舌面前音。在实际语音中,精组细音也已经腭化,但《张氏音括》仍然保留了精组拼合细音的语音格局,这与老国音的影响有关。(三)日母止摄字变为卷舌韵母,非止摄字读为Zl。第三章,韵书韵母系统。这一部分主要以《张氏音括》的韵图为依傍,参照现代方言构拟出韵书的韵母系统。其中重点对以下几个问题予以讨论:(一)声韵拼合关系与撮口呼的范围,对《张氏音括》的声韵拼合情况以及撮口呼范围大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撮口呼出现范围的现象予以考察。(二)唇音声母后的开合口,《张氏音括》唇音后开合口的区别并无辨义功能,是自由变体。(三)阳声韵韵尾,《张氏音括》中古咸深摄字的韵尾已读为-n,与山臻摄合流。第四章,韵书声调系统。这一部分对《张氏音括》北音系统中的四声归派情况予以考察,发现其声调系统与当时的官话语音已经十分一致了。但列入“南音”中的入声字仍存在部分特殊现象,从中可以看出部分入声韵字的文白异读。第五章,将《张氏音括》与《中原音韵》.《韵略汇通》《五方元音》《韵学入门》《七音谱》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从《中原音韵》到《张氏音括》语音的发展变化。声母方面主要表现为精见组字的腭化,知庄章的完全合流和v声母的消失。韵母方面的变化主要是m尾韵与n尾韵的合流,撮口呼形成,塞音韵尾消失,韵类的合并与部分韵主要元音的变化。声调方面的变化最为明显的便是入声的消失。第六章,探讨《张氏音括》对前代韵书的继承与发展。由《张氏音括》写作过程中对前代韵书的征引及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可以发现张文炜在继承潘稼堂《类音》、李如真《书文音义便考私编》、方以智《切韵声原》等前代韵书声母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并,使之更加贴合时音面貌。《张氏音括》并未直接点明其韵母系统对前代韵书的继承与改进,但从此书韵目字的选择、韵图的编排、等呼的称名、舌尖元音的排列等特点来看,可以发现其与《韵法直图》关系密切。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张氏音括》的韵母系统带有效仿《韵法直图》的色彩,但同时又依据时音特点对《韵法直图》音系进行了改并。《张氏音括》的声调系统与诸多明清韵书具有较强的一致性,但同时又带有时代特色——与“京国之争”存在关联,从中亦可看出张文炜对国音标准的思考与倾向。第七章,《张氏音括》与老国音的比较。通过《张氏音括》与老国音及与之时代相近的其他官话语音教材音系的比较,探讨《张氏音括》与其他代表音系的异同。发现《张氏音括》音系与老国音基本一致,但在v、n、η声母的处理、入声的处理方面存在着歧异之处。通过比较可以探讨张文炜的“正音”观念及其在“京国之争”中的倾向。第八章,《张氏音括》与现代济阳方言的比较。声母方面的明显区别在于韵书中精组细音尚未腭化,舌面音仅与见系字有关;韵书中不区分n/η声母,n声母既可拼合洪音又可拼合细音。济阳方言中区分两类声母,n拼合洪音,η拼合细音;韵母方面,舌尖元音分立为ι、ι两类,同时方言中复合元音单元音化,阳声韵主要元音鼻化的同时失去韵尾,出现成套的鼻化元音a、ia、ua、ya和e、ie、ue、ye;声调方面,《张氏音括》的北音系统分为阴阳上去四声,与今济阳方言的声调系统基本一致。第九章,从作者的籍贯生平和编写目的、书中“国语”的实际内涵、与其他反映官话音系的韵书的比较、与现代济阳方言的比较等方面确定《张氏音括》的音系性质。指出《张氏音括》在反映官话方言音系的基础之上又具有一定的方言特点,是以清末民初北方官话为主体,但又部分带有济阳方言色彩的音系。在文章最后的附录中列出《张氏音括》同音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