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外担保作为一种常见的经济行为,广泛存在于公司经营活动中,对企业融资活动起到一定保障,上市公司作为市场中信用资质良好的主体,成为许多公司寻求担保的对象。目前我国A股市场担保规模已经超过4万亿元,伴随着担保总额持续增长,监管部门不断规范上市公司担保行为,在信息披露、报表审核和追究问责等方面都给予了重点关注。基于我国对外担保的现状及背景,本文依据委托代理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审计保险假说理论、保险溢价理论和成本效益理论,研究了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与审计费用的关系,并从内部控制角度出发探究其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通过理论分析,注册会计师为了就公司对外担保事项对财务报表可能产生的影响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需要投入更多审计资源予以应对,增加审计成本进而抬高审计收费,另外对于对外担保事项的风险性质,收取风险补偿同样会使得审计收费增加。在内部控制环境良好时,对外担保行为受严格的决策审批流程控制,能够减轻担保风险,缓解注册会计师对于对外担保风险的“担忧”,削弱对外担保与审计收费的正向关系,起到调节作用。本文选取了我国2013-2017年上市公司12 464个观测值作为样本,综合描述性统计、相关性检验和多元回归检验,研究了对外担保对审计收费的影响,以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的对外担保事项显著提高审计收费,且担保规模越大,审计收费越高,而内部控制可以对对外担保与审计收费的正向关系起到缓解作用。另外,在拓展检验部分发现,审计收费对于上市公司给非子公司提供担保更加敏感。最后,针对本文研究结论,从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三个角度提出有关政策建议:上市公司应继续推动完善内部控制建设,提高风险管控能力;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担保风险监测,提高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事项的披露程度;会计师事务所需要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强调审计风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