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以来,特别是1992年巴西“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各国的行动纲领,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指标及其定量评价方法研究成为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然而,可持续不是一种不变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一个不断变化的目标,它不存在最后的状态。作为协调状态评价的协调性测度也应该随时间、空间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已经存在的协调性测度诸方法,一方面过于抽象,缺乏可操作性,不易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另一方面,几乎都没有涉足如何确定协调性测度的横向、纵向对比参照值的研究。发展是无止境的,协调发展、协调状态没有绝对的标准,它是动态的、相对的,单纯对某一区域或某一时间点进行定量评价的协调度是一个无量纲的代数值,这个代数值本身并不具备实际意义,只有选取不同的区域或时间段作为参照物进行对比分析,才能表现出定量评价数值的相对意义。因此,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协调状态评价必须采取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原则。即:(1)横向是指在某一给定的时间截面对不同区域的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状况进行评价,使区域之间相互成为参照,从而找出某一区域与其它区域间协调发展的差距和问题。(2)纵向是指对某一特定区域在某一研究时间期间内的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状况进行评价,使不同时间段互相成为参照,从而找出某一时间段与其他时间段之间协调发展的差距和问题。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和研究主题即为:选择一种可以反映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协调程度的多目标决策的测度模型。通过该模型的运行,可以获得区域间横向比较的参照值和协调性测度值、以及区域内不同时间段间纵向比较的参照值和协调性测度值。在论文的第二、三、四章,研究了影响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的物质因素间相互作用关系。即:第二章以VAR模型为基础,分别对人口和经济发展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他们两两间的动态响应路径;第三章用聚类:分析方法获得了人口与环境作用机制;第四章通过思辩分析,论证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获得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趋于优化的非线性规划模型和目标规划模型;上述三章的研究获得了各物质因素对协调状态影响的正负效应,为论文中构建指标体系、以及各三级指标的正负属性的界定做了铺垫。论文的第五章首先研究了影响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的非物质诸因素如何导致三大系统不协调的机理。随后采用超边际分析方法,获得了基于外生交易费用的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趋于协调的非线性规划模型,得到了三系统趋于协调的充要条件,为论文中指标体系构建部分引入环境保护与建设等外生交易费用指标、以及各三级指标的正负属性的界定做了铺垫。在论文的第六章首先构建了有关描述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关系的指标体系,并确定了指标的正负属性。然后进入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的研究,也即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文中选用了逼近于理想解排序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建立了区域协调性测度评价模型,并对该模型用2003年含新疆在内的全国30个省区(西藏除外)的近三千多个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获得了新疆与其他省区横向比较的参照值、协调性测度值,以及新疆2000年到2004年纵向比较的参照值和协调性测度值;第七章则是在第六章模型实际应用的基础上,针对新疆在横向比较、以及自身纵向比较过程中的相对协调状况,提出其趋于协调的若干对策;最后为论文的主要结论和进一步研究的设想。本论文的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363001)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