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角色影响负性情绪调节——表达抑制与认知重评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c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绪调节大多发生于社会交往情境中,受到社会和文化等背景因素的影响。行为学研究发现,个体情绪调节习惯存在性别差异,表现为男性比女性更习惯使用表达抑制策略,而在认知重评策略的使用上并无明显的性别差异。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证据则表明,在表达抑制和认知重评效果上男性均优于女性,并且与调节策略有关的脑网络同样存在性别差异;然而其行为证据并未发现明显的性别差异。虽然此类研究以性别角色的观点来解释情绪表达和调节的性别差异,但并未直接探究性别角色因素对情绪调节的影响。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社会学习获得的一系列与性别对应的行为规范和人格特质。性别角色鼓励和限制了个体在特定情境选择特定的方式表达和调节情绪。故个体所内化的性别角色可能会影响其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虽然社会更加鼓励男性抑制情绪,而认为女性情绪更加表露,然而不同性别个体所具有的情绪表达和调节方式并不与性别角色一一对应。性别对表达抑制效果产生的影响可能会受到性别角色的调节。同时,由于以往情绪调节性别差异的研究并未得到一致的结论,故有必要同时考察性别与性别角色因素的影响,以此探究情绪调节策略性别差异的心理机制问题。表达抑制属于典型的反应关注策略,发生于情绪反应完全产生之后。认知重评发生于情绪反应激活前,属于典型的先行关注策略。两者的发生过程、神经机制、心理适应性以及受个体差异的影响程度等均存在差异。据此,考察表达抑制是否同时受性别和性别角色两个因素的影响;然后通过研究二考察在认知重评策略的调节效果上是否同样受性别角色的影响。另外,以往研究发现双性化个体具有较高的心理适应性水平,故本研究同样考察双性化个体在两种情绪调节策略上的表现。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通过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筛选出三个性别角色组:男性化、女性化和双性化组。被试分别按照三种指导语要求(自由观看中性、自由观看负性、观看负性且进行表达抑制)进行图片观看任务。结果发现,LPP波幅上的表达抑制效果受到性别和性别角色的共同影响。观察到典型女(女性化的女性)个体在使用表达抑制策略时,负性图片所诱发的LPP波幅在早期出现降低,但在持续到后期与男性化组并无显著差异;男性化和女性化组中表达抑制显著降低了后期LPP波幅。所有组别被试在使用表达抑制后,情绪体验强度评分均未显著降低。此外,对于双性化个体,观看负性刺激诱发的LPP波幅在后期与观看中性LPP波幅无显著差异,且情绪唤醒效应量显著低于男性化和女性化组,表明在观看负性刺激时,负性情绪唤醒水平较早地恢复到基线水平。结果表明:表达抑制的调节效果受到性别和性别角色的交互影响,双性化个体情绪唤醒水平的自然恢复可能预示着其具有较高的心理适应性。⑵认知重评指导语要求被试观看负性且进行认知重评。结果发现,男性化和女性化组在使用认知重评策略时,负性刺激诱发的LPP波幅在后期出现了显著降低,而在双性化组并未出现显著降低。虽然男性化和女性化组的调节效果并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双性化组。被试在使用认知重评策略后,情绪体验强度出现了显著降低,但并无组间差异。与研究一一致,双性化被试在观看负性刺激时,其LPP波幅在后期出现显著降低。结果表明:男性化和女性化个体认知重评的调节效果比双性化明显。然而由于双性化情绪唤醒水平本身较低,可能预示着双性化较高的心理适应性水平。⑶发现表达抑制的调节效果受到性别和性别角色的共同影响,而认知重评的调节效果仅出现了性别角色差异。我们发现典型女使用表达抑制的调节效果出现得更早,但是到后期与男性化组并无持续的差异。本研究发现男性化和女性化个体情绪调节效果无明显差异。双性化个体的负性情绪唤醒水平出现较早恢复可能预示着其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情绪调节能力和更高的心理适应性水平。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体育学类单招学生是我国为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培养的一批能够胜任教学、训练、指导、管理等工作的专门型人才,通过高等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进行单独提前招生,进入
本论文主要对加拿大安大略省主流化学教材《Chemistry11》(由McGraw-Hill Ryerson公司出版,以下简称加拿大教科书)与我国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人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