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生态问题的加剧和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生态转向”,生态诗学、生态女性主义、生态翻译学、生态语言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应运而生。生态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在构建现实过程中对人与人、人与其他物种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影响。随着生物多样性锐减,研究话语对动物及人与动物关系的表征成为了生态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之一。生态语言学家认为动物在话语中被构建的方式体现并影响着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在及物性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态问题的加剧和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生态转向”,生态诗学、生态女性主义、生态翻译学、生态语言学等新兴交叉学科应运而生。生态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在构建现实过程中对人与人、人与其他物种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影响。随着生物多样性锐减,研究话语对动物及人与动物关系的表征成为了生态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之一。生态语言学家认为动物在话语中被构建的方式体现并影响着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在及物性系统框架下,本研究借助UAM语料库,对《纽约时报》(2019年)中以“野生动物”为主题的30篇新闻报道进行生态话语分析。为探讨不同过程的生态取向,本文结合黄国文教授的“生态伦理观”,在统计和研究过程类型分布、实现过程的动词词组及参与者角色配置的基础上揭示话语中隐藏的生态意识形态,主要研究以下四个问题:(1)六大过程类型在语料中是如何分布的?生态破坏型、生态模糊型和生态有益型话语在过程中是如何分布的?(2)不同的过程类型中蕴涵着什么生态启示?如何通过及物系统的选择实现的?(3)人类和野生动物分别被赋予了哪些不同的参与者角色?(4)所选新闻语篇中隐藏了哪些生态意识形态?体现了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什么样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所选新闻报道中,六大过程类型均有体现,物质过程高达半数以上,其次是关系过程、心理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和行为过程;破坏型话语占比高达64%,其次是有益型和模糊型话语。(2)在及物性物质过程中,大量使用被动语态和名词化来隐藏破坏型话语中的人类施事者,并采用委婉的动词实现过程将动物的遭遇边缘化;使用不及物物质过程将野生动物的灭绝或数量锐减构建成自发的事件。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用于构建事件静止的状态,弱化了其中的因果关系。心理过程主要传递人类将野生动物视为服务于人类利益的资源。(3)在参与者角色配置方面,人类参与者绝大多数被置于权势力量最高的施事者位置;而野生动物通常被构建为被动的受事者,偶尔充当施事者时,大多都是作为不及物物质过程的动作者,几乎只有在描述他们对人类的威胁和伤害时,才被构建为及物性物质过程的动作者。(4)通过及物性分析,所选语篇中蕴含的生态意识形态包括人类中心主义、对非人类动物内在价值的贬低及少数的动物友好型意识形态。本文论证了将及物性应用于生态语言学研究来分析和帮助解决生态问题的可行性,同时也有利于帮助读者批判性地赏析生态语篇,督促新闻报道者创作更多有益型话语,抵制破坏型话语,改进模糊性话语。
其他文献
近年来,由于社会竞争激烈程度加剧,压力增大和人与人关系的剧烈变化,我国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大幅提高,且呈现了年轻化趋势。但由于社会重视程度不足、公众认知偏差、精神疾病认识及治疗的特殊性和把握的难度、医生患者沟通的困难等精神健康问题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转变医学模式,提高精神疾病诊疗能力,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生命质量,是我国精神卫生健康事业的一大重要任务。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精准医疗已经大量运用
完美是人类自古以来的追求。在过去,人们往往通过努力的学习和刻苦的锻炼来开阔视野、增强身体、提高认知。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达成目标。认知增强技术应运而生,一系列的社会伦理问题也随之而来。自上世纪末以来,西方学者开始致力于对人类增强伦理的研究。在认知增强技术领域,形成统一的道德约束和伦理规范迫在眉睫。本文将从原理和应用两个方面对认知增强药物进行伦理剖析,为其提供理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刻不停的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当前,反腐败斗争已取得压倒性胜利并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但反腐败斗争还没有取得彻底胜利,其形势仍然存在严峻性和复杂性。网络技术在反腐领域的应用形成了网络反腐这一新的反腐方式,通过充分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力量,有效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高质量发展。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举例分析法和辩证分析法对网络反腐
大学生作为主要消费群体之一,引领了未来社会的消费趋势。大学生的消费观与消费行为理性与否,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将消费观放在生态文明视角探讨,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大学生生态消费观培育,不同于人类以往的发展理念,其在指导社会发展的同时否定了依赖于消耗大量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来促进发展的消费模式,强调人与自然发展的协调关系。同时对中国当前消费现状进行反
21世纪以来,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智慧技术正在全面塑造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智慧教育已经成为近年来学者们探讨的热点话题。智慧教育依托智慧课堂开展,所谓智慧课堂,是指在智慧技术的依持下,把新技术融合到课堂教学当中,通过构建富有智慧的教学环境,最终实现五化课堂的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和终身化,由此看来,智慧课堂就是使用智慧技术实现智慧教育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智慧技术发挥教育功能并实现教育
智能制造是当今世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发达国家纷纷开始部署“再工业化”战略,促使智能技术与制造业实现深度融合,以达成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的战略目标。“中国制造2025”作为我国发展智能制造技术的第一个十年战略规被提出,国家希望通过发展智能制造技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将与科技的进步与技术革新相伴而行,它在各方面极大提升了人类的认知水平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所体现出来的强大能力甚至在某些方面
自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上人工智能概念的首次提出,到20世纪以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60余年来,人工智能经过多次迅猛的技术变革后,已深入影响到与人类社会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影视艺术创作领域。影视艺术创作被称为糅杂了多项艺术元素的第七艺术,它具有着比前六大艺术更为复杂的创作环节。它是时间与空间的融合、视觉与听觉的融合,更是逼真与虚拟的融合。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媒时代,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
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传播的时效性,促进了人类社会共建共享人类教育的丰硕成果。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扩散到社会各个领域,推动了各行各业的时代变革。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突破了时空壁垒,革新了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对教育公平的实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成都石室中学祥云网络教育为个案研究对象,深入探究信息技术对西部高中教育公平的影响。主要结合
科技扶贫旨在通过开发、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和科学管理方法,提高贫困地区生产力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贫困地区社会变迁。自1986年始,我国面对广大农村地区生产技术落后、技术人才严重缺乏、科技基础薄弱等状况,出台并开始实施科技扶贫战略。实践证明,科技扶贫带来的革新是我国扶贫事业从救济式转变为内生式的标志和方式,如果从技术转移的角度进行把握
技术哲学是一门二级学科,属于哲学的第八大分支,它是对技术的内涵、外延、发展规律以及其作用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诞生于19世纪末期的德国,随后美国、日本、英国等其他国家也相继开始对技术哲学领域进行深入探讨。我国技术哲学领域研究基于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国情,注重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并在其演进过程中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生态路径。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围绕着我国技术哲学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