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孝经》研究管窥

来源 :聊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m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孝经》成书以来,历史上的学者士人便开始了对它的研究和阐发,其中明代是《孝经》研究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它不仅承继了历代《孝经》研究的成就,而且又呈现着自己特有的风采。本文通过对明代《孝经》研究的总体规模和发展脉络的梳理,旨在撰述其学术活动、挖掘其学术成就、总结其学术思想、评价其学术价值。  明代的《孝经》学研究重社会功用,与时代思潮息息相关。从洪武到成化百年间的《孝经》研究发展,无疑是一个“述朱”的时代。正德之后,在王阳明的影响下,出现了一大批关于《孝经》研究的著作,他们每个人都想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写出自己的个性。在实学思潮的影响下,学者们认为《孝经》研究应回归元典,复兴古学,研究汉唐注疏和典籍。  此外,明代的《孝经》研究注重文本和辞章考校,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就史料价值而言,这些著述为研究明代《孝经》提供了大量订讹补缺的资料,丰富了《孝经》研究历史的记录,并为研究明代的思想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渊源。就体裁而言,这些《孝经》研究著述体裁丰富,体例灵活,并有所创新。就研究的方法而言,他们提倡回归经典,复兴古学,研究汉唐注疏和典籍,力挽理学家特别是心学家抛弃经典和汉唐注疏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学风。  在明代学者《孝经》研究取得的以上这些成就中,尤为值得肯定的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正误。通过严格的校订和考证,对前人的《孝经》研究进行了大量的补遗、纠谬工作。明代《孝经》研究学者在史料的择取方面,打破仅凭主流文献——《孝经》等主要文献的单一格局,自觉适应《孝经》研究的发展趋势,遵循各类《孝经》著作的自身价值,旁征博引,扩充史料的利用范围,体现出多元化的史料观。对前人的《孝经》研究的错误和疏漏进行了必要的纠正和补遗,从而为后世进一步的《孝经》研究提供了一批详实的史料,在《孝经》研究史料学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是开新。明代《孝经》学者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拓宽视野、发挥个性、实现创新。指的是他们撰述《孝经》著述,并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各书均有一个宗旨,并围绕这一宗旨来取材,叙述,议论,从而强化其思想性。明代众多学者重视《孝经》研究的一个重要而积极的因素就是经世致用思想的激励,他们希望撰述出一部更加完善的《孝经》著作,重整封建的统治秩序。  当然,明代《孝经》研究也绝非十全十美,它和其它时代的《孝经》研究一样,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人不负责任的疑经改经行为层出不迭,有的人则按照朱熹的意图,旁采他书有关的语言或事例,附于相应的经文下作羽翼,有的人则完全从禅学的视角研究《孝经》。这种研究方法致使明代《孝经》研究千疮百孔,蒙上了空疏的色彩。  概而言之,明代学者在《孝经》研究方面,对《孝经》的考证,对体裁和内容的创新均表现了明代《孝经》研究学者们不懈奋斗的进取精神,其经世致用思想都深深影响并激励了一代学人,为后世的《孝经》研究提供了方法和视角,使后人在其成就的基础上得以进一步对《孝经》研究进行深入开拓,因而明代学者在《孝经》研究领域具有深入开拓之功,应该为学界所肯定。
其他文献
刘知幾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史通》是其代表作,该著作涉及刘知幾本人的生平、治学和思想。《史通》虽然是一部史学批评和史学理论专著,但它却涉及到文献学、哲学、经学
本文在对北魏地方考课历史做全面回顾的基础上,认为地方考课作为北魏考课制度的一部分,在前期受到中央王朝的重视。孝文帝以后,由于管理制度上的“重内轻外”,考格的混乱和地
目前,学术界对北京、上海、天津、武汉这些大城市的城市史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中、小城市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例如像马鞍山,由于在历史上名气不大,发展的轨迹主要是
高语罕是中共早期党员,是安徽现代史上的一位关键人物,他不仅参与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筹备活动,而且为安徽的革命和文化教育等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后期,其思想逐渐背离了
本文运用历史文献学、法理学和语言文字学等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以传世文献为依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出土简帛和其他考古资料中直接或间接涉及秦汉军法的有关内容,作尝试性
中国的礼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具有“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的功能。《通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巨著,其九门之一的《礼典》记录了中国古代历史上
在近代中国的整个不平等条约体系中,列强在华领事裁判权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为列强向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行使其他各种特权提供了重要保障,对中国的危害极其严重
福建省福清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侨乡之一。随着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国家放宽了公民因私出国的限制,福清人出国的人数逐渐增加,形成一股新的出国浪潮。据相关资
陈垣先生成名已久,解放前就有“史学二陈”的并称,堪称中国近现代史学界的双子星座,然相对于陈寅恪的研究,对陈垣的研究则较为薄弱。大多数的著作及论文出自其后代或学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