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孝经》成书以来,历史上的学者士人便开始了对它的研究和阐发,其中明代是《孝经》研究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它不仅承继了历代《孝经》研究的成就,而且又呈现着自己特有的风采。本文通过对明代《孝经》研究的总体规模和发展脉络的梳理,旨在撰述其学术活动、挖掘其学术成就、总结其学术思想、评价其学术价值。 明代的《孝经》学研究重社会功用,与时代思潮息息相关。从洪武到成化百年间的《孝经》研究发展,无疑是一个“述朱”的时代。正德之后,在王阳明的影响下,出现了一大批关于《孝经》研究的著作,他们每个人都想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写出自己的个性。在实学思潮的影响下,学者们认为《孝经》研究应回归元典,复兴古学,研究汉唐注疏和典籍。 此外,明代的《孝经》研究注重文本和辞章考校,并取得了显著成就。就史料价值而言,这些著述为研究明代《孝经》提供了大量订讹补缺的资料,丰富了《孝经》研究历史的记录,并为研究明代的思想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渊源。就体裁而言,这些《孝经》研究著述体裁丰富,体例灵活,并有所创新。就研究的方法而言,他们提倡回归经典,复兴古学,研究汉唐注疏和典籍,力挽理学家特别是心学家抛弃经典和汉唐注疏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学风。 在明代学者《孝经》研究取得的以上这些成就中,尤为值得肯定的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正误。通过严格的校订和考证,对前人的《孝经》研究进行了大量的补遗、纠谬工作。明代《孝经》研究学者在史料的择取方面,打破仅凭主流文献——《孝经》等主要文献的单一格局,自觉适应《孝经》研究的发展趋势,遵循各类《孝经》著作的自身价值,旁征博引,扩充史料的利用范围,体现出多元化的史料观。对前人的《孝经》研究的错误和疏漏进行了必要的纠正和补遗,从而为后世进一步的《孝经》研究提供了一批详实的史料,在《孝经》研究史料学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是开新。明代《孝经》学者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拓宽视野、发挥个性、实现创新。指的是他们撰述《孝经》著述,并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各书均有一个宗旨,并围绕这一宗旨来取材,叙述,议论,从而强化其思想性。明代众多学者重视《孝经》研究的一个重要而积极的因素就是经世致用思想的激励,他们希望撰述出一部更加完善的《孝经》著作,重整封建的统治秩序。 当然,明代《孝经》研究也绝非十全十美,它和其它时代的《孝经》研究一样,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人不负责任的疑经改经行为层出不迭,有的人则按照朱熹的意图,旁采他书有关的语言或事例,附于相应的经文下作羽翼,有的人则完全从禅学的视角研究《孝经》。这种研究方法致使明代《孝经》研究千疮百孔,蒙上了空疏的色彩。 概而言之,明代学者在《孝经》研究方面,对《孝经》的考证,对体裁和内容的创新均表现了明代《孝经》研究学者们不懈奋斗的进取精神,其经世致用思想都深深影响并激励了一代学人,为后世的《孝经》研究提供了方法和视角,使后人在其成就的基础上得以进一步对《孝经》研究进行深入开拓,因而明代学者在《孝经》研究领域具有深入开拓之功,应该为学界所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