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诸子辩》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ro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濂曾师事吴莱、柳贯、黄溍等浙东学者,受浙东学术尤其是“婺学”影响颇深,在思想上宗主程朱理学,兼采陆九渊“心学”,又重视文献之学,强调学术的经世致用。《诸子辩》作于元末至正十八年,此书继承柳宗元、朱熹、晁公武、高似孙、黄震等人的考辨成果,对先秦至唐宋的数十部子书逐一进行审辨,其中主目40条,附目14条,共计54条,共得伪书21部,另有“后人会萃而成”或“非自著”的子书9部。《诸子辩》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辨诸子立说之是非,二是辨后世子书之真伪。宋濂站在儒家立场上“主圣经而奴百氏”,以儒家经典及其价值理念为标准取舍诸子学说,而其思想的最终归宿是程朱理学。与此同时,《诸子辩》流露着宋濂深沉的用世之心,这主要体现在他对黄老道家的“无为”、“执一”等治世思想的肯定。《诸子辩》的辨伪方法主要有:考察史志目录与整理旧说;根据作者行述以及史事、制度的时代性辨伪;根据文风、文体、文辞辨伪;根据思想义理辨伪。辨伪成绩是尝试总结出“大抵古书之存于今者,多出于后人之手”的古书通例,意识到“先秦子书非自著”的客观情况;同时还概括了后人作伪的两种情况:一是“有所附丽”,二是“凿空扇虚”。辨伪工作的不足之处是:第一,明引、暗引、剿袭《文献通考·经籍考》的内容颇多,尤其是经常引用的《周氏涉笔》在元末已失传,唯有《文献通考·经籍考》对该书的辑录比较集中;第二,在辨《尹文子》、《亢仓子》和《文子》时存在取证不当、考证疏漏之处。《诸子辩》的辨伪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以辨“伪说”为主要内容和目的,其中多有主观评点性的内容;第二,重视子书作者的人品和隐操,贬抑扬雄、褒扬王通。宋濂在辨《鹖冠子》时否定了柳宗元等人以该书为伪书的观点,从思想义理角度出发断定该书是黄老学派之古书,这一结论与今日学者的研究不谋而合。在辨《孙子》时亦肯定孙武其人确实存在,否定了叶适等人的怀疑之说,近来学者们对出土材料的研究也证实了宋濂的观点。但对于《史记》和《汉书》对《孙子》篇数记载的出入,宋濂简单地以《史记》先于《汉书》而否定了后者“八十二篇”之说,并认为《孙子》乃孙武亲撰,则体现了他对古书形成过程和流传过程认识的局限性。清代朱兴悌在其所编《宋文宪公年谱》中首次提到《诸子辩》“亦曰《龙门子》”。顾颉刚在点校《诸子辩》时也说“一名《龙门子》”,自后学者们以讹传讹,纷纷将《诸子辩》与《龙门子》视为一书。事实上,《龙门子》指的是宋濂的另一部立言之书《龙门子凝道记》,而非《诸子辩》。
其他文献
作为墨学义理研究的真正开创者,梁启超的墨学思想在墨学研究当中的地位不容小觑。梁启超将墨学“十义”置于思想史发展进程中,并与自己所处的时代相结合,开创出一条具有其治学特色的研究理路。本文将梁启超对墨学“十义”思想的研究加以探析。本文第一章主要探讨梁启超对墨学思想的解读。梁启超对墨学“十义”解读详尽,且多有新意。他既严格依托文本对墨家思想加以阐释,又站在现代视角下将墨家思想与时代相结合。梁启超认为墨家
学位
确定性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真理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最核心的问题。历代哲学家一直在努力找寻一个绝对为真的确定的原初的“一”,作为一切的起点,作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坚实地基。而作为一个有限的人,只有和这个“一”发生关联,才有可能接触到无限与永恒。“确定性”(certainty)这个词一直与“根基”(ground)这个词紧密相连。“根基”的基础含义是源始、根基,在西方哲学家眼里最根本的最基础的东西必须也是源
学位
“外推”理论是沈清松重要思想理论之一。它是一与时俱进、关注现实的思想,建立在现代性与全球化的反思和中西哲学思考的基础之上。它促使沈清松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角度出发,直面人类的生存困境、社会的文化症结和文明的未来走向等问题。它也是一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创见,涵盖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自然与社会、伦理与宗教,甚至是跨文化哲学。在跨文化哲学中,“外推”理论主张走出自我封闭、走向多元哲学传统,以期相互理解
学位
恶的问题是西方哲学和神学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恶的存在对于上帝的全知、全能、全善本性以及基督教的教义,甚至是上帝的存在本身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自由意志的提出有力地回应了这一问题,因为自由意志一方面肩负起将恶的来源归责到人的重任,防止了将恶的来源最终归咎于上帝的危险;另一方面,也正是自由意志确立了人之为人的道德主体地位,让人真正具有了责任意识。奥古斯丁是首个明确提出自由意志是恶的原因的哲学家,他受
学位
图像颜色聚类在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大量的聚类算法被用于图像颜色聚类。然而,这些算法存在需要设定聚类数、容易陷入局部极值、对噪声点敏感、聚类结果受参数影响等问题。2014年Alex等人提出了DPC(Density Peak Clustering)算法,该算法解决了上述问题,不需要指定聚类数、没有局部极值问题、对噪声不敏感。同时,DPC算法具有思想简单、适用于任意型数据集
学位
江藩是清代扬州学派的一位经史大家,他的学术背景较为多元。早年曾于吴地游学,对佛学颇有研究。后转而研习儒学,于江声处传惠栋之学。其后,又与扬州一带诸多学者交游往来,其学问更是博采众学之精髓,因此江藩对于同时代学者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离开扬州以后,江藩先是北上京师,后又南下广东,游历各地。对于所到之地的历史、地理、自然环境等诸多领域都有研究。江藩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经学和史学上,经学自然是尊
学位
阳明学发展至晚明时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和困境,举步维艰。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路向去纠偏补弊,探索阳明学的困境和出路,不同学者虽有不同的理论旨趣,但皆表现出一共同的倾向,即更加偏重外王和经世,不断地将形上心灵往形下世界下拉,以此来解决现实之困境和危机,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致使形上心灵走向萎缩,道德的超越义减煞。张岱十分敏锐地意识到心学在晚明社会不断走向衰微的事实,他以阳明为宗,不断地重申和回归阳明良
学位
《论语》中有着丰富而深邃的生死思想,有“未知生,焉知死”的尊生和重生的传统,有死而不朽的死亡价值追求。这种生死思想揭示了生死伦理价值背后天命的维度。天道是生死的最高真实的存在。人在体认天命的时候通悟天道,并把超越性的天道内化为人道,通过仁德的修养,孝亲的践行,自觉地在人伦日用之间弘扬人道,在生命历程中知天、事天,达到与天遥契的境界。在《论语》中,死亡具备天道与人道的双重意义,同时具备道德伦理性和宗
学位
阿伦特的政治思想是反思社会现实的产物,阿伦特的理论思考与社会问题关系密切。尽管当今社会技术发展有了极大进步,但是现代性问题突出,上个世纪的极权主义影响并没有结束。关于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自由的讨论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有了新发展。总的来说,当代自由主义更加注重外在限制对个人自由的影响,阿伦特则强调只有当个人以言说和行动的方式在公共领域中自我实现时,自由才能真正实现。阿伦特的自由观从个人存在的角度出发,
学位
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统而言之,学以成仁贯穿孔子的始终(“志于学-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学以成仁是生命的提纯过程;析而言之,学以成仁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以成人(“志于学-立”),第二部分是学以成仁(“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本文侧重于解决第一部分,即学以成人问题。“立”是学以成人问题的核心,“主忠信-威重-学固则立”是“志于学”到“立”的具体展开,是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