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以现代汉语“不要太…”构式的语义延伸为研究对象所作的研究。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语言并不是独立的认知能力,语言和其他活动一样受到普遍认知能力和认知原则的制约。以这个为指导原则,本文提出三个研究问题:(1)此汉语构式的语义描写是怎样的。(2)什么机制使得此汉语构式的语义得以延伸。(3)要实现此构式的语义延伸有何限制。围绕这三个研究问题,本文最终将(1)详细描述“不要太…”构式的语义和句法特征;(2)阐释认知机制是如何使得这个汉语构式的语义得以延伸;(3)探索在这个汉语构式的语义延伸过程中的限制;(4)解释此构式延伸的语义的语义化过程是以使用为基础的认知模型的范例。
首先,本文以语料分析为基础,确立了这个汉语构式的多义性。此汉语构式在语料分布中显示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意思:劝诫义和评价义,并且,后一意义是在最近十几年中发展起来的,是新的意义。根据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基本假设,语言不是独立的认知模块,它和其它认知活动一样受到人们普遍的认知能力和认知原则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语言单位多义性的发展过程必然反映了人们的认知过程。本文正是从此汉语构式的多义性这一语言现象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原理分析,揭示语言变化和人的认知能力的关系,即语言单位的多个意义的获得不是任意的,而是由理据的,是人的认知机制作用的一个必然结果:本文的假设是这两个意义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新的评价义是由认知机制推动由原有的劝诫义发展而来的。
其次,本文认为新的评价义是由一系列的认知机制,如语义域或语义框架,视角化,侧重,转喻,共同作用于原有的劝诫义而形成的。此构式在用作劝诫义时,会激活以百科知识为基础的语义域或语义框架,并且此语义域是一个完整的概念过程:(A)说话人对听者的现状的评价;(B)说话人认为听者的现状会对听者不利;(C)说话人在前两个概念基础上对听者提出劝诫。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语义域内,新的评价义早已存在,而且是作为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即概念组成部分(A)。随后,在实际使用这个结构时,说话人的注意视角或侧面不同,从而使得在共同的概念域共现的不同概念成分突显度不同,另外,说话人的先验的转喻能力使得评价义凸显并转为目标义,而其它的概念成分蜕变成概念域的背景。这样,在不同的认知机制的共同推动下,汉语构式“不要太…”的新义,即评价义形成了。
第三,本文认为在这一汉语构式意义的转喻解读过程中有如下限制:说话人的文化背景,百科知识背景限制以及这一结构实际使用过程中的语言的上下文以及句法的限制。
最后,本文认为此汉语构式延伸的语义的语义化过程是一个以使用为基础的认知模型的范例:语义的延伸从发生到发展是不断的使用此新义的结果。此新义使用越多,就更加巩固,从而得到更多的使用,并在语言使用者的范畴化能力下,成为“不要太…”构式的子构式。
通过对此构式的研究,即,现代汉语“不要太…”构式的新义的产生和发展,本文再次证明了语言的创新和变化是和人的普遍认知能力以及认知原则和机制是分不开的。
首先,本文以语料分析为基础,确立了这个汉语构式的多义性。此汉语构式在语料分布中显示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意思:劝诫义和评价义,并且,后一意义是在最近十几年中发展起来的,是新的意义。根据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基本假设,语言不是独立的认知模块,它和其它认知活动一样受到人们普遍的认知能力和认知原则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语言单位多义性的发展过程必然反映了人们的认知过程。本文正是从此汉语构式的多义性这一语言现象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原理分析,揭示语言变化和人的认知能力的关系,即语言单位的多个意义的获得不是任意的,而是由理据的,是人的认知机制作用的一个必然结果:本文的假设是这两个意义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新的评价义是由认知机制推动由原有的劝诫义发展而来的。
其次,本文认为新的评价义是由一系列的认知机制,如语义域或语义框架,视角化,侧重,转喻,共同作用于原有的劝诫义而形成的。此构式在用作劝诫义时,会激活以百科知识为基础的语义域或语义框架,并且此语义域是一个完整的概念过程:(A)说话人对听者的现状的评价;(B)说话人认为听者的现状会对听者不利;(C)说话人在前两个概念基础上对听者提出劝诫。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语义域内,新的评价义早已存在,而且是作为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即概念组成部分(A)。随后,在实际使用这个结构时,说话人的注意视角或侧面不同,从而使得在共同的概念域共现的不同概念成分突显度不同,另外,说话人的先验的转喻能力使得评价义凸显并转为目标义,而其它的概念成分蜕变成概念域的背景。这样,在不同的认知机制的共同推动下,汉语构式“不要太…”的新义,即评价义形成了。
第三,本文认为在这一汉语构式意义的转喻解读过程中有如下限制:说话人的文化背景,百科知识背景限制以及这一结构实际使用过程中的语言的上下文以及句法的限制。
最后,本文认为此汉语构式延伸的语义的语义化过程是一个以使用为基础的认知模型的范例:语义的延伸从发生到发展是不断的使用此新义的结果。此新义使用越多,就更加巩固,从而得到更多的使用,并在语言使用者的范畴化能力下,成为“不要太…”构式的子构式。
通过对此构式的研究,即,现代汉语“不要太…”构式的新义的产生和发展,本文再次证明了语言的创新和变化是和人的普遍认知能力以及认知原则和机制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