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树林生态系统能够为人类社会提供丰富的渔业资源和生态服务。全球海岸带开发日渐强烈,部分岸段的过度开发已经导致生长在海陆交接的红树林大量退化甚至消失,严重地破坏了区域红树林生态系统。因此,摸清全球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长状况和空间分布对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管理研究具有基础的参考价值。南海周边岸带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红树林生长区域之一。为探究该区域红树林近30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空变化趋势,本文做了以下工作:首先,利用Landsat系列卫星的遥感影像,采用计算机自动分类和人工判读相结合的方法提取了1987/2000/2016年三个时期的红树林。其次,基于上述解译结果,对南海沿岸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红树林空间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最后,本文选取了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越南北部地区的相邻岸段作为典型地区来探究红树林动态变化的驱动因素,既为局部区域红树林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指导,同时也为南海地区红树林变化驱动因子提供参考信息。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南海沿岸红树林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且减少速率加快。南海沿岸红树林在1987、2000、2016年分别是13225 km~2、12819 km~2、11783km~2,总体面积持续缩减;其中,1987~2000年损失率为3.07%,年损失率约为0.24%,而2000~2016年损失率达到8%,损失速率增加迅速。(2)南海沿岸红树林覆盖面积呈现区域差异。印度尼西亚红树林面积最大约5400km~2,占整个研究区红树林总面积的44%左右,其次是马来西亚(约21%)、越南(17%左右),而文莱和中国各自占比不超过2%。(3)1987~2016年间,南海周边岸段红树林面积变化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红树林减少面积最大,分别减少422km~2、368km~2。菲律宾红树林损失率最大,减少面积约177km~2,近30年,损失率达22%,而中国和文莱地区红树林面积相对稳定。(4)基于典型地区红树林景观格局分析,斑块特征有着明显差异,中国广西段生态更为脆弱,易受到干扰。中国广西段红树林斑块面积小、破碎程度高,斑块形状较规则,趋近于正方形,受干扰的程度大;而越南北部段红树林斑块面积大、破碎化程度低,斑块呈带状或条状分布,受干扰程度较小。(5)基于典型岸段红树林变化驱动因子分析,发现人为活动是区域红树林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且呈现时空差异。1987~2000年,中国广西段红树林缩减主要受围堤养殖影响,而2000~2016年港口建设等的人工表面则是中国广西段红树林缩减的主要驱动因子;相邻岸段的越南北部岸段,围堤养殖一直是该区域红树林缩减的主要驱动因子,且随着经济发展而缩减加快。(6)海岸带开发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红树林变化的人为驱动因子。以渔业开发为主的海岸带,围堤养殖是区域红树林减少的主要驱动因子,如越南北部岸段;以城镇开发为主的海岸带,港口建设和城市扩张是红树林减少的主要驱动因子,如中国广西岸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