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动因及目标选择策略研究——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fsdffs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80年代,以中国银行收购澳门大丰银行为标志,中国商业银行就开始展开海外并购的活动。但是在21世纪前,国内商业银行进行海外并购存在并购目标区域单一,并购案例数量少,并购交易金额低等各种特点。进入21世纪后,国内商业银行的海外并购步伐加快,尤其是2007年次贷危机的发生,给中资银行“出海”并购提供了契机。不仅原先占主要地位的国有银行进行频繁,大规模的海外并购;而且民生、招商、平安等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捕捉到了“出海”扩张的机会。  虽然,国内商业银行海外并购活动日益频繁,呈现出交易金额较大、并购主体多样化等特点;但是,国内商业银行海外并购失败的案例也较多,如民生并购美国联合银行、平安并购富通集团等案例,最终都以目标银行的巨额亏损而宣告失败。随着海外扩张的加速推进,国内商业银行将会遇到各方面的挑战。对于中资银行海外并购而言,并购对象的选择成为了首要挑战和风险,而并购目标的选择一般基于并购方银行的既定战略和现实动因。  本文关注到了次贷危机之后中国商业银行频繁开展海外并购活动这一现象,并以此为研究基础,收集了危机后中国商业银行的海外并购案例,以中国工商银行成功并购南非标准银行为具体案例,从全球化战略、监管政策、能力获取和资金配置等方面对其并购动因进行详细分析,希望能够从中总结出工商银行并购案的成功经验。最后,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总结出中资银行在不同现实动因驱动下的并购目标选择策略,为日后中资银行海外并购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本文以沪深300股票指数以及中小板指数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沪深300股指期货的推出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通过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GARCH(1,1)模型以及EGARCH(1,1)模型等实证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将互联网和金融业连接在一起的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而作为业务模式之一的P2P网络借贷凭借其便捷的业务办理手续、灵活的交易金额、较低的借贷门槛和宽广的覆盖面等优势受到创业者和投资者的青睐。2007年,拍拍贷在上海成立,成为了我国首家P2P网络借贷平台,标志着P2P网络借贷正式在我国起步。随后,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速度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
基于大量的经验事例和学术研究,政治与金融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已被广泛接受。从政治地理角度进行金融研究是近年来对政治和金融问题研究的新视角,国外学者对此已进行了尝试,但国内
自从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资本结构问题便进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视野,此后,许多学者根据经济中的实际情况不断放松MM理论的假设条件,从不同角度对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