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聚胺硅胶吸附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thao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胺硅胶吸附材料由于具有较强的机械稳定性、耐酸碱性及对重金属离子较高的螯合吸附能力,在废水处理领域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本文在实验室前期工作的基础之上,以聚胺硅胶材料(PAA/SiO2)为基础,开展了提高材料表面胺基含量和吸附选择性两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在提高聚胺硅胶材料的表面胺基含量及对Cu2+吸附容量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通过控制反应过程,利用PAA/SiO2材料表面未发生取代反应的氯丙基官能团,继续引入小分子乙二胺(EDA),合成出了新型聚胺硅胶吸附材料PAA-EDA/SiO2。研究了加入PAA与EDA反应的先后顺序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发现先加入PAA后加入EDA进行反应有助于提高材料的吸附性能。其他条件相同,通过改变PAA与EDA两种功能单体的加入时间,且控制其总反应时间为24h条件下,合成出新型PAA-EDA/SiO2材料,结果表明:其胺基含量及对Cu2+吸附容量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且均在同一反应时间里出现了峰值,分别为2.170mmol·g-1,0.724mmol·g-1。从而确定出了PAA-EDA/SiO2材料合成的最佳反应时间为:先加入PAA反应10h后,再加入EDA反应14h。   另一方面,为提高PAA/SiO2材料对铜离子的选择性,在其基础上制备了铜离子印迹聚胺硅胶材料(ⅡP-PAA/SiO2),并通过静态实验和动态实验考察了两种材料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静态和动态条件下,ⅡP-PAA/SiO2材料对Cu2+具有较高吸附容量,并且在Cu2+/Zn2+混合离子溶液中,其对铜离子的选择吸附性能明显提高。通过动态吸附条件实验,研究了不同的进液流速、铜溶液浓度及吸附剂装填量等因素下ⅡP-PAA/SiO2材料的动态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较低的流速、较小初始浓度以及较大的吸附剂装填量能够提高材料对Cu2+的吸附能力。考察了洗脱溶液的流速及浓度对材料洗脱效果的影响,发现较高的洗脱溶液浓度及较大的流速可提高洗脱效果。对ⅡP-PAA/SiO2材料进行了6次吸附、洗脱、再生等循环操作,其吸附性能未发生明显改变,表明材料可重复使用。   采用Thomas模型及Yah模型分别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发现Yah模型能较好地对ⅡP-PAA/SiO2材料整个吸附传质过程进行描述和预测。
其他文献
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储能装置,超级电容器因其充放电速度快、功率密度高等优势成为研究的热点。然而,其能量密度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实际应用。研究表明,Ni(HCO_3)_2和Ni(OH)_2等镍基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比电容和能量密度,因此发展潜力较大。但是它本身存在导电性差、寿命短、易堆叠的缺陷,所以,寻找能与之复合而使整体性能最佳的材料至关重要。铜、氧化铜、活性炭等材料由于其价格低廉、导电性及化学
<正>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热点。诸多国内学者对FDI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分析1999~2010年深圳房地
本文通过研究德国会展业的发展历程,总结及分析FKM及相关统计机构的数据信息,得出了目前德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及优势所在。总结出会展行业协会、展会品牌的树立及政府扶植的
<正> 我国的中草药有5000余种,历代资料记载,古代劳动人民引种栽培的药用植物仅200余种。近几十年来,各地植物园和药用植物园、场引种栽培的药用植物有2000余种。但
开发新型锂离子二次电池是解决现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严重的能源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提升正负极材料的容量和稳定性是高性能电池研发的主要目标。金属锡具有990mAh/g的高理论比容量,是一种有前途的新型负极材料。但是由于Sn在充放电循环时体积膨胀很大,循环稳定性差。将Sn与其它元素制备成合金和复合物是改良性能的很好的方法。本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出SnCo合金后通过水热法制备出了SnCo/C复合材料。研究了碳
当前,红外低发射率涂层主要采用片状铝粉作填料,但其高金属光泽,使涂层亮度高、颜色单一,不利于可见光隐身。通过铝粉包覆或复合可增加涂层的颜色,但会使铝粉的功能特性改变,涂层发射率显著升高,且工艺繁琐,稳定性差。为解决上述难题,本文选择工艺简单、贴近工程化的直接添加着色颜料法,通过系统分析着色颜料对涂层红外发射率的各种影响,从理论上揭示了色度与红外低发射率性能兼容的机理,建立了兼容涂层的结构模型,提出
研究真实条件下负载型金属催化剂的构效关系对于合理设计高效催化体系至关重要。尽管目前的实验方法已经达到原子尺度的分辨率,但是在一些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域上仍然具有局限性。通过计算模拟的方法来加深对体系的理解已经成为催化研究领域的趋势,尤其是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计算模拟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目前催化研究中计算模拟与真实催化体系之间依然存在两个主要问题:催化剂模型上,DFT计算的模拟体系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