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2月到2006年3月,选择调查样地并设置对照,针对滇西北金沙江峡谷退耕还林区域的五个样点十三块样地共195个样方,进行昆虫采样及多样性调查。应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C),Pielou群落均匀度(E)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R),比较分析2000年以来退耕还林生态恢复区昆虫物种多样性信息及其变动,旨在为探索利用昆虫多样性建立生态恢复快速评价指标和体系积累基础资料。 主要对退耕林地和设为对照的农耕地及云南松天然林开展研究。退耕林地主要是芒果(Mangifera indica)、海棠果(Malus micromalus)、青梅(Prunus mume)、核桃(Juglans regia)等经济林,以及圆柏(Cupressus duclouxiana)公益林。 采集昆虫2240头,隶属于13目61科377种。膜翅目Hymenoptera、双翅目Diptera、半翅目Hemiptera、鞘翅目Coleoptera、同翅目Homoptera、直翅目Orthoptera占据所有昆虫科总数的85.53%,种的89.44%,个体数的96.11%。其中,退耕林样地昆虫1432头,有13目271种;云南松天然林492头,12目155种;农耕地316头,9目68种。 昆虫物种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E)和丰富度指数(R)都以退耕林地为最高,其次为云南松林,而农耕地最低。优势度指数(C)正好相反,以农耕地最高,云南松林次之,退耕林地最小。R和H指数值大小在不同月份间依次为为7月>5月>9月>11月>3月;E值为7月>9月>11月>5月>3月:C值大小依次为11月>5月>3月>9月>7月。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退耕林地与农耕地的R、C、H值差异显著,而E值没有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农耕地退耕后昆虫多样性发生显著的变化,其中以R指数、E指数、H指数变化已经到达显著性水平。当以月来分析时,表现出3月与7月和7月与11月的R值和H值差异显著,其它月份都没有显著差异;而E值和C值在不同月份间差异均不显著。退耕林地的R、H、E指数高,C指数低,反映该类型样地昆虫相较为稳定;与此相反,农耕地类型C指数高,R、H、E指数较低,说明该类样地稳定性较差。 不同年份退耕种植的相同林种昆虫多样性亦有差异,如2001年退耕芒果林地多样性恢复要好于2002年退耕芒果林地,但是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