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固体聚合物电解质(SPE),已经成为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自从1973年,第一次报道了聚氧化乙烯(PEO)-碱金属盐离子导电聚合物,PEO基聚合物电解质成为最有应用前景和研究最为广泛的体系。近几十年来,虽然凝胶型或者多孔型SPE的室温电导率从10-7S/cm增加至近10-S/cm,但是,要将SPE成功用于制造形状可变、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及安全性高的锂离子电池,其性能还远未达到要求。所以为了使SPE拥有液态电解质的电性能却不含易燃溶剂,并且能保持良好的机械性能,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离子电导率和机械性能之间的矛盾。当PEO分子量比较大时,可以溶解大量的锂盐,有助于电导率的提高,但是在室温下易结晶,抑制链段运动,使得PEO/锂盐聚合物电解质的导电性能很差;当PEO分子量比较小时,无定形状态下的柔性链段有利于Li+的迁移与传递,但是单位溶盐能力较差,离子浓度低,同样使电解质导电性能变差。本论文采用低分子量的PEG与其他单体共聚形成线型或支链型共聚物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1、采用低分子量的聚乙二醇(PEG)与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共聚,通过逐步聚合法来制备线型共聚物,目的是通过共聚增加聚乙二醇的百分含量,提高溶盐量,从而增大聚合物电解质的室温电导率。2、采用低分子量的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接枝到主链单元4,4’,4”-三苯甲烷三异氰酸酯(TTI)上形成梳状共聚物侧链,再引入聚乙二醇(PEG)通过逐步聚合法形成大分子主链,通过接枝和共聚的方法合成一种新的梳状共聚物,目的是通过共聚提高聚乙二醇的百分含量,增加溶盐量,同时高运动性的醚侧链有助于锂离子的解离和迁移,从而提高聚合物电解质的室温电导率。采用红外光谱(IR)、核磁(NM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方法对聚合物的结构、热性能进行了表征。进一步制备和研究了聚合物电解质,分别探讨PEG分子量、MPEG分子量、锂盐含量和温度对离子电导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