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选取了长期受矿山废水污染的乐安河作为研究区域,对其整个干流河道的22处断面沉积物进行了调研采集,实验测定其中6种金属元素(Cu、Zn、Pb、Cd、Cr、As)的总量与形态,在阐述各金属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乐安河沿线存在的主要污染源并追溯不同种类金属的来源,最后运用多种方法对研究区沉积物环境污染风险进行综合评价。针对区域重金属的分布特征,从总量和形态两方面进行分析。各断面样品中Cu、Zn、Pb、Cd、Cr、As的含量变化区间分别为7.12-2964.87 mg/kg、52.54-3008.20mg/kg、12.66-2023.99 mg/kg、0.48-68.89 mg/kg、20.06-466.56 mg/kg、12.82-433.04mg/kg,6种金属元素含量的高值区基本都集中在上、中游地区,其中沽口,戴村,虎山,乐平这几个断面处出现不同元素高浓度点的频率较大;基于鄱阳湖流域底泥背景值,区域各元素平均富集程度依次为:Cu>Pb>Zn>Cd>As>Cr。从形态方面看,6种金属的残渣态分布情况类似,基本都是保持着一个相对较低的值在较小的区间内变动,其余形态无明显规律;各元素中有效态占总量的高比例区主要也是集中在上、中游地区,与总量分析一致。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发现,区域多种金属表现为复数源污染,其中主要污染行为是矿业活动和城市污染,6种金属具体归类和来源为:Cu、Cd、As元素为一类,主要来源为上游德兴矿集区的矿业活动;Pb、Zn元素为一类,主要来源为洎水附近以铅锌污染为主的采矿冶炼活动,其次还有上游德兴矿集区中伴生Pb、Zn元素的沉积作用以及中游的城市污染;Cr元素单独一类,在上游地区主要来源于矿区Cr元素的伴生矿业,到了乐平及其下游,还有城市工业活动、生活污水、交通因素等的复合作用。基于重金属总量的污染风险评价结果显示,除Cr以外的所有金属在沽口断面以后基本都处于重度污染水平以上,其中污染最严重的金属为Cd元素,区域平均地质累积指数值高达4.34,介于重度污染至极重污染之间,Cu、Pb、Zn元素次之;从区位上看,污染最严重的断面是沽口断面,多数金属的浓度最高值在此断面取得;污染最为严重的区间是沽口至虎山之间,基本所有金属的污染极值区都聚集于此,乐平一带次之;整个乐安河区域表现为极强污染水平;通过脸谱图对比可将研究区重金属综合污染分布划分为6个区间:(1)源头清洁区;(2)上游随空间递减的重污染区;(3)中上游稳定的高污染区;(4)中游污染过渡区;(5)中下游污染回升区;(6)下游随空间递减的低污染区。基于重金属形态的污染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断面间污染程度波动较大,并无明显规律,但重污染区明显集中在上游段和中游段,所有金属在此区间内均表现为重度污染;下游断面污染程度相对要低,源头附近则清洁无污染,元素中表现为Cu、Zn、Cd污染严重,Cr、As相对较轻,这些都与基于总量的评价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