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宣城的名门望族——梅氏家族是宋清之际皖南地区最为显赫、独特的科宦世家,其家族的学术成就在世界范围内亦卓有影响。宣城梅氏家族与中国许多地区的世家大族一样,在长期的繁衍发展过程中,受政治、文化、经济、战争和地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梅氏家族各房支也呈现了重大的地域差异。据《宛陵梅氏宗谱》与《文峰梅氏宗谱》中记载,梅氏原来并不是宣城的土著居民,宣城梅氏的始祖,是五代时期居住在吴兴(今浙江湖州)的汝南籍人梅远。唐朝末年时,梅远在宣城为官,热爱宣城的风土淳厚,于是定居在宣城。在传至第四世时,梅氏分居宣城的三地,成为“汝南世家”的“梅氏三望”,即“墨庄、章务和善经”。宋嘉泰年间,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的同祖三世侄孙梅太七公别为一支,由九同碑村柏山寺迁居宣城东南七十里柏枧山口。从柏枧山麓至柏枧飞桥下梅文鼎墓茔地,这段近二十里长的一条山冲里,是梅太七公后裔繁衍生息之地,这一族即为宣城“柏枧山房文峰梅氏”。元末明初时期,因为战乱,居住在宣城城区九同碑村的梅氏家人,开始大部分迁入柏枧山、水东、宣城古溪乡溪口以及泾县、旌德交界处溪口深山中,过着耕读生活。明朝隆万年间,梅氏家族中兴的关键人物“章务望”的梅守德等人通过科举成功步入仕途,使得家族声望在宣城又重新崛起,其中,“章务望”沿河上房和她的旁支港园西河房以及文峰柏枧山房在宣城梅氏中最为显赫,“宣痒多名彦,最著惟梅。而章务梅之西河房,有精思绩学不坠宛陵先生遗韵者。”(1)自明朝万历年间起至有清一代,梅氏这两支族员始终比较活跃,见于史籍的重要人物最多,是宣城梅氏家族中最有学术代表性的支系。特别是梅守德和梅文鼎这两房支系,尤其精于学术,人才济济,群星辈出,极具“家族链”和“师承链”这两大特色,许多人都成为当时国内外名重一时的人物,在中国的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有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以梅文鼎的历算成就而使这个家族在中国文化、学术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光彩。相近的人生、学术追求将宣城梅氏家族的许多成员凝聚为一体,促成了一个独具风貌的区域性学术派别的形成,并进而影响中国以后学术历史。任何一个家族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这是封建社会世家大姓存在的物质基础,宣城梅氏家族的发展也是如此。宋清之际,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江南的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明清时期,宣城地区的“宁国商人“,在中国商品经济中已经具有一席地位。梅氏家族学术上的巨大成就,与”宁国商人“有内在的密切关系。梅氏家族的历算在宣城集大成,是在皖南宣城,有宁国商人实际需要历算知识这片丰富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