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挖掘整理魏子孝教授诊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学术经验,实践数据挖掘技术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的应用。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9年)和万方数据库(1994—2009年)、Pubmed(1970—2009年),收集以中医或中西医为干预措施治疗DPN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试验进行资料提取,对提取的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科研病例采集系统,提取88例经魏子孝教授诊治的DPN患者103诊次的病历资料,运用描述性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挖掘魏教授诊治DPN的证素分布、病—药关系、证—药关系、药物配伍规律,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全面整理魏教授诊治DPN的学术经验。结果:有13个试验,共1247例DPN患者符合临床试验纳入标准,但其方法学质量均存在不足之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或中西药联合治疗较西药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神经传导速度(OR合并=5.65,95%CI=4.16—7.67,P<0.00001);中药较西药治疗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正中神经感觉和运动传导速度比较(MD=2.24,95%CI=1.19—3.30,P=0.02;MD=2.24,95%CI=1.19—3.29,P<0.0001)、胫神经感觉和运动传导速度比较(MD=2.70,95%CI=2.22—3.18,P<0.00001;MD=3.51,95%CI=2.17—4.85,P<0.00001)、腓总神经感觉和运动传导速度比较(MD=4.65,95%CI=3.58—5.72,P<0.00001;MD=3.89,95%CI=2.44—5.34,P<0.00001)都具有统计学意义;中西药联合较西药单独治疗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正中神经感觉和运动传导速度比较(MD=4.79,95%CI=2.36—7.23,P=0.0001;MD=6.35,95%CI=3.95—8.76,P<0.00001)、胫神经感觉和运动传导速度比较(MD=1.78,95%CI=1.23—2.32,P<0.00001;MD=2.42,95%CI=1.91—2.92,P<0.00001)、腓总神经感觉和运动传导速度比较(MD=2.72,95%CI=2.32—4.12,P=0.0001;MD=5.01,95%CI=2.94—7.08,P<0.00001)都具有统计学意义。经魏教授诊治的103诊次DPN患者中,挖掘结果显示以肢体麻木、肢体发凉、肢体疼痛、乏力、口干等为主要症状,其构成比依次为87.38%、42.72%,37.86%、29.13%、24.27%;异常舌象主要表现为舌体胖大有齿痕,占40%,舌质黯占63.33%,苔白腻者占12.22%,苔黄腻者占23.33%,脉细者占46.67%;主要证素为血瘀、气虚、血虚、络阻、肾虚、阴虚,其构成比分别为88.35%、63.11%、55.34%、39.81%、27.18%、10.68%;共使用165味中药,前15位依次为红花、地龙、桃仁、鸡血藤、生黄芪、赤芍、陈皮、川牛膝、当归、白芍、川芎、仙灵脾、薏苡仁、葛根、苍术;其核心处方为红花、桃仁、地龙、鸡血藤、生黄芪、陈皮;常用药对有红花与桃仁、红花与地龙、桃仁与鸡血藤、红花与鸡血藤、地龙与鸡血藤、红花与当归、桃仁与当归、赤芍与红花、生黄芪与陈皮、生黄芪与鸡血藤、生黄芪与当归、杜仲与桑寄生、仙灵脾与葫芦巴等;桃仁与红花、仙灵脾与葫芦巴、杜仲与桑寄生等常等量配伍。人机结合,完善魏教授诊治DPN的经验:治疗疾病主张抓主症,分轻重;据舌诊,治标本;重气血,顾脾肾;重预防,治未病。以肢体麻木为主症者,中医辨病参考血痹,主要辨证为气虚血瘀阻络,治疗以补阳还五汤加减;以肢凉肿胀疼痛为主症者,中医辨病参考湿脚气,主要辨证为阳虚寒湿阻络,治疗以鸡鸣散加减;治疗方法主张内外结合,中西医结合。加减用药思路主要根据证候变化、药理指标和“治未病”思想。结论:①目前证据表明中药或中西药联合治疗DPN疗效优于单独使用西药,但由于纳入试验存在方法学质量的缺陷,可能对分析结果有影响。②魏教授认为DPN病因病机以气虚、血虚、阳虚为本,以痰湿、瘀血阻络为标,血瘀贯穿始终,病位在血络,与脾肾关系密切。主张参照古籍所载血痹、湿脚气诊治,将肢体麻木、发凉、疼痛、肿胀作为DPN的主症,认为血瘀、气虚、血虚、络阻、肾虚为其常见证素。治疗以补养气血,活血通络为常法,以温肾化湿为变法,主要方剂为补阳还五汤、鸡鸣散,常用药对有桃仁与红花、红花与地龙、赤芍与白芍、黄芪与陈皮、仙灵脾与葫芦巴、杜仲与桑寄生。③基于人机结合的专家知识挖掘方法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