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0月,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经过一系列的市场论证和研究,在结合外国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经验与中国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推出了被称为中国版信用违约互换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其产品包含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A)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在内的一个“2+N”的信用衍生产品创新体系。但是自产品推出以来,市场成交清淡,产品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瓶颈。从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的主要参与者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推出还是具有积极的意义,如何在合理的产品定价的基础上,更科学地使用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同时拓展该产品参与主体和应用范围成为产品在中国市场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回顾世界上信用衍生产品发展的历程出发,结合我国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发展历史,首先通过中外比较确定了我国信用衍生产品尚处在产品创设的初级阶段的现状。然后基于该阶段的市场特点,介绍了两种主流的信用衍生产品定价模型,信用利差模型和Jarrow-Turnbull二叉树模型,结合对模型的分析,发现在违约率和违约回收率缺失的情况下,信用利差更适合现阶段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定价。而后,通过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对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客户选择、资本配置和套利交易等方面带来的实际影响肯定了产品应用的积极意义。同时运用信用利差定价模型对产品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产品总体定价偏高的结论。最后,在肯定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优点的基础上,对产品自身及市场外部环境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建议,并结合2013年年初发生的超日债偿付危机对产品发展契机提出了展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说明,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在合理定价和进一步完善产品、市场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及其它市场参与主体通过市场化手段来主动地分散和管理信用风险有其积极的促进作用。